? 古籍数字化最新进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更新
? 平台功能大升级:新增 AI 智能识别系统
这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的更新,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 AI 智能识别系统的加入。以前,古籍普查主要依靠人工录入,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错。现在有了 AI 技术,古籍文字识别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就像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发布的 “古联 OCR 系统”,只需要 5 分钟就可以对数百页的文献图像进行批量的 OCR 识别,还能在线开启校对工作。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能让普查数据更加准确。
平台的 AI 智能识别系统还具备自动标点、繁简转换等功能。以前,古籍没有标点,阅读起来非常困难。现在,AI 可以自动为古籍添加标点,让古籍更容易理解。同时,繁简转换功能也方便了不同地区用户的阅读需求。这些功能的加入,让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 界面优化:让古籍查询更便捷
除了技术升级,平台的界面也进行了优化。以前的界面可能比较复杂,用户查询古籍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现在,平台的界面更加简洁明了,操作也更加便捷。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检索或高级检索,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古籍信息。
平台支持繁简共检,不管用户输入的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能准确地检索到相关古籍。检索结果还可以按照普查编号和题名进行排序,方便用户查看。此外,用户还可以按照单位进行导航,清晰地了解古籍在全国的收藏分布情况。这样的界面优化,让用户的查询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数据扩容:新增百万册古籍资源
2024 年,“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 新增发布了 55 家单位的古籍普查数据,共计 116346 条、1009870 册。累计发布的数据已经达到了 319 家单位的 941708 条、8982920 册。这些新增的数据涵盖了汉文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石刻拓片等多种类型,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古籍资源。
国家图书馆在第十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中,就发布了汉文古籍 296 部,其中善本 53 部,普通古籍 243 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发布 56 部;石刻拓片数字资源 188 种。这些新增的古籍资源,不仅丰富了平台的内容,也为古籍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 技术创新: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在技术创新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古籍数据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性,可以确保古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区块链技术,古籍的版权信息、流转历史、修复记录等都可以被准确记录,有效防止数据被篡改和伪造。
虽然目前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还没有明确宣布采用区块链技术,但从国家政策和行业趋势来看,区块链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未来,平台很可能会引入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和管理效率。
? 用户反馈:学者点赞 “一站式” 服务
平台的更新得到了不少学者的点赞。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成果汇编《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面世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学者们表示,平台的 “一站式” 服务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通过平台,学者们可以快速查询到全国范围内的古籍资源,了解古籍的收藏分布情况。同时,平台提供的 AI 智能识别、自动标点等功能,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效率。有学者表示,平台的更新让古籍研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是古籍数字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 社会影响:推动古籍文化全民共享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的更新,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推动古籍文化全民共享起到了积极作用。平台汇聚了国家图书馆和各地公共图书馆的珍贵古籍资源,通过 AI 技术和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古籍以生动形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知识内容。
例如,“古籍里的黄河” 专题整合了黄河沿岸地方志、碑帖、舆图、谕旨奏章等多种古籍资源,关联了国家图书馆公开课等音视频资源,通过黄河流域图、知识图谱等多种方式,展示了古籍中的黄河风貌。这样的专题不仅让专业学者受益,也让普通大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籍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随着平台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古籍文化,参与到古籍保护和传承中来。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由dudu123.com嘟嘟 ai 导航整理,嘟嘟 AI 导航汇集全网优质网址资源和最新优质 AI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