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自媒体,光靠电脑端创作真的不够用了。谁还没试过在通勤路上、排队间隙想赶稿?手机端要是不好用,灵感跑了不说,效率直接打五折。第五 AI 在移动端的优化,算是把 “随时随地创作” 这事儿琢磨透了。
📱 移动端入口:从打开到登录,3 步搞定打开手机浏览器,直接搜 “第五 AI” 或者输入官网地址(
diwuai.com),别点那些乱七八糟的跳转链接,认准带官方标识的那个。进去之后,首页设计很清爽,不像有些平台堆满广告。右上角点 “登录”,支持手机号验证码和微信快捷登录,我试过微信登录,嗖一下就进去了,不用输一堆密码,这点对手机用户太友好。
登录后会直接跳转到个人中心,能看到之前在电脑端保存的草稿、生成记录,甚至连排版设置都同步过来了。有次我在电脑上没写完的稿子,手机点开接着写,连光标位置都没变,这同步速度,必须给个赞。新手的话,第一次登录会弹出一个 30 秒的引导动画,别看简单,把核心功能按钮都标出来了,比看长篇大论的教程强多了。
📝 批量生成:一次设置,10 篇稿子同时 “出炉”
点底部导航栏的 “创作” 按钮,就进入核心功能区了。最显眼的就是 “批量生成” 选项,点进去先选平台 —— 公众号、头条号、小红书这些主流平台都有,选完之后,系统会自动匹配该平台的排版规则,比如小红书的标题会默认带表情,公众号则会预留封面图位置,省得后期再调。
然后是填 “主题词”,这里有个小技巧,别只写一个词。比如想写 “夏季防晒”,可以拆成 “夏季物理防晒误区”“防晒霜选择指南”“户外防晒穿搭” 等 5-10 个细分主题,每个主题之间用逗号隔开。系统会根据这些主题自动生成不同角度的文章,避免内容重复。我试过一次生成 10 篇,最长的那篇 2000 字,从提交到全部生成完,也就 3 分钟,中间没出现卡顿,手机发热也不明显。
生成过程中可以随时点 “暂停”,改完主题词再继续。生成完的文章会按主题分类存到 “草稿箱”,每篇后面都有 “预览” 按钮,点一下就能模拟在对应平台的显示效果,比如头条号的预览会带评论区模拟框,这点比单纯看文字靠谱多了。
✏️ 编辑器优化:手机打字慢?这些功能帮你省一半时间
点开单篇文章进入编辑模式,界面跟电脑端比精简了不少,但核心功能一个没少。顶部工具栏有个 “语音输入” 按钮,长按说话,识别准确率很高,我带点方言口音都能识别,说完自动转换成文字,还会智能断句。写累了不想打字,直接对着手机念稿子,10 分钟就能搞定一篇短文。
排版方面,手机端专门做了 “一键排版” 功能。选好平台后,点一下就自动调整字号、行间距、段落缩进。公众号文章会自动加首尾引导语,头条号则会在文末加话题标签,这些细节都是根据各平台的推荐机制优化的,比自己瞎排更容易被推荐。
最让我惊喜的是 “素材库” 联动。编辑时想加案例,点 “插入素材”,直接搜关键词,比如写美食文搜 “2024 网红小吃”,会弹出最近的热搜案例,带数据来源的那种,点一下就能插进文章里,还自动标注来源,避免侵权风险。有次写旅游攻略,插入了一个 “2024 年五一冷门景点” 的数据,发布后居然被平台推荐了,说是引用了权威数据。
🔍 AI 检测:手机上也能把好原创关
生成的文章怕过不了原创检测?不用传到电脑,手机端就能直接测。每篇文章底部都有 “AI 检测” 按钮,点一下,系统会用朱雀 AI 检测工具扫描,大概 10 秒出结果,给出原创度评分和修改建议。比如 “这段表述太像模板,建议替换 3 个同义词”“此处逻辑断层,可加一句过渡句”。
我专门拿一篇看起来很 “AI 腔” 的稿子试过,检测后原创度 68 分,按照提示把 “综上所述” 改成 “这么看下来”,把 “首先其次” 换成 “先说说”“再聊聊”,改完再测,直接到 92 分。这个工具对手机用户太友好了,不用来回切换软件,在编辑器里就能一站式搞定。
对了,检测报告里还会标红 “高风险词句”,这些都是各平台近期严查的敏感表述,比如某些夸大宣传的词,系统会建议换成更温和的说法。有次写美妆文,把 “效果最佳” 改成 “很多用户反馈不错”,不仅过了审,点赞还比之前多了三成。
📊 数据追踪:发出去的稿子,手机上看实时反馈
文章发布后,在 “数据中心” 能看到实时数据。不是那种笼统的阅读量,而是细分到 “标题点击率”“段落停留时间”“转发高峰时段”。比如发现某篇文章的标题点击率低,点进去能看同类爆款标题的结构,系统还会给 3 个优化建议,直接套用就行。
有个功能叫 “爆款预测”,发布前输入标题和摘要,系统会根据近期各平台的热门趋势,预测这篇稿子的潜在阅读量区间。我有次预测是 5000-8000,结果真的跑到 7200,误差很小。这个功能对新手太有用了,不用盲目发稿碰运气。
数据页面还能按平台筛选,比如只想看公众号的数据,点一下就隐藏其他平台的信息,界面不杂乱。晚上睡前翻一翻,看看哪些时间段发布的稿子互动高,第二天调整发布时间,效果立竿见影。
用了两个月第五 AI 的移动端,最大的感受是 “不折腾”。不用抱着电脑等灵感,不用因为格式不对反复修改,甚至不用记那么多平台规则。手机揣兜里,想写就写,写完直接检测、发布、看数据。对我们这种想提高更新频率又没时间坐在电脑前的人来说,这才是真的 “解放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