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用 AI 润色文章到底该发什么指令才管用。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玄乎,但也不是随便敲几个字就行。我这十年测评下来,见过太多人拿着 AI 生成的 “半成品” 发愁 —— 要么改得没了原味,要么就是换汤不换药。今天就把压箱底的技巧掏出来,不管是写公众号还是发朋友圈,保证你用了就知道区别。
✨ AI 润色文章:这 3 类指令模板直接抄
先说个扎心的事儿。前几天帮同事改一篇产品推文,他给 AI 的指令是 “把这篇文章润色一下”。结果呢?AI 就把 “很好用” 改成 “体验极佳”,连标点符号都没多动。这能怪 AI 吗?不能。问题就出在指令太模糊,AI 根本不知道你要啥。
真正好用的指令得有 “三层结构”:明确目标 + 给出参考 + 限定边界。比如你想让文案更接地气,别只说 “写得口语化点”,可以说 “把这段文字改成和朋友聊天的语气,多用短句,比如‘这东西真不错’而不是‘该产品表现优异’,保留原有的核心数据”。你看,这样 AI 才有方向。
不同场景的指令也得不一样。要是写朋友圈文案,重点在 “短平快”。试试这个模板:“帮我把这段内容改成适合朋友圈的文案,控制在 3 行内,开头用问句吸引人,最后加个互动话题,比如‘你最近有没有这种情况?’”。我上周用这个改了条护肤品分享,点赞比平时多了一倍。
要是处理长文章,比如公众号推文,就得强调 “逻辑和节奏”。可以这么说:“先梳理这段文字的 3 个核心观点,把重复的例子删掉,在每个观点后加一句过渡句,比如‘光说不够,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最后用总结句收尾”。亲测这样改出来的文章,读起来顺多了,跳读率能降不少。
📱 移动端文案:这 4 个优化技巧必看
移动端和电脑端完全是两码事。你想想,大家刷手机的时候,眼睛就盯着那一小块屏幕,耐心能有多少?所以移动端文案第一要务是 “别让用户费脑子”。
开头 3 秒定生死。我见过最傻的写法是上来就堆专业词,什么 “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智能解决方案”,谁看啊?不如换成 “每天省 30 分钟的小技巧,试过的人都囤了”。用数字和利益点抓眼球,这是最笨但最有效的办法。
段落千万不能长。电脑上看觉得刚好的段落,到手机上可能就得滚两屏。我的经验是,每段不超过 3 行,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比如 “这款吸尘器吸力强,能吸走宠物毛发和饼干渣,续航还能达 40 分钟”,可以拆成 “这款吸尘器吸力真强。宠物毛发、饼干渣都能吸。续航还能到 40 分钟”。读起来是不是轻快多了?
关键词要 “贴脸”。移动端用户都是 “扫描式阅读”,眼睛会自动找熟悉的词。比如写母婴用品,多提 “宝宝夜醒”“换尿布” 这些家长天天碰到的场景,比说 “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强 10 倍。上周帮母婴店改文案,就把 “安全材质” 换成 “开水烫过也没味道,给宝宝用着放心”,转化率立马上来了。
互动感得做足。手机是私人设备,用户就像在和你一对一聊天。多加点 “你有没有发现”“试试这么做” 这类句子,拉近距离。我改美食文案时,把 “这道菜做法简单” 改成 “你信吗?就算厨房小白,5 分钟也能做好这道菜”,评论区立马有人说 “我要试试”。
🎯 避坑指南:这些指令千万别说
踩过的坑多了,就知道哪些话一出口就错。最常见的就是 “你自由发挥”。AI 哪懂什么叫 “自由”?结果就是改得天马行空,还得你自己再返工。还不如说 “只在开头和结尾调整,中间内容不动”,至少范围可控。
别让 AI “猜情绪”。有人会写 “帮我改成有感染力的风格”,这等于白说。感染力分很多种啊,是激动还是温柔?不如直接说 “用感叹句增加兴奋感,比如‘太值了!’,加个表情符号更生动”。情绪越具体,AI 越能对上。
别忽略 “保留要素”。很多人只说要改什么,不说不能改什么。上次有个作者让 AI 润色演讲稿,结果 AI 把关键数据都删了。后来我让他补一句 “所有数字和案例必须保留,只改表达方式”,问题就解决了。记住,明确 “不能动” 的部分,比说 “要改好” 更重要。
💡 进阶技巧:让 AI 改出 “人味儿” 的小窍门
想让 AI 改得像真人写的,就得给它 “参考样本”。比如你可以说 “参考这段风格:‘我昨天试了下,这东西握在手里很轻,按钮一按就启动,连我妈都能轻松用’,把原文改成类似的感觉”。有了参照物,AI 就不会瞎发挥。
多来几轮 “微调”。别指望一次到位。可以先让 AI “把长句拆短”,改完之后再发指令 “在每段加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最后说 “把重复的词换成近义词”。分步来,效果比一次性要求 “改得完美” 好太多。
偶尔 “反向指令” 更有效。比如你想让文案更简洁,与其说 “删点内容”,不如说 “把这段里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去掉,比如‘非常’‘极其’这类词”。给具体方向,AI 执行起来更准。我上次用这招改活动海报文案,字数少了一半,重点反而更突出。
现在 AI 工具越来越多,但说到底还是个辅助。指令给得好,它能帮你省大把时间;指令没给对,就是在做无用功。移动端文案更是这样,用户划一下就走,没机会给你 “第二次解释”。
记住这几个核心:指令要具体到 “能落地”,文案要短到 “一眼懂”,情绪要准到 “能共鸣”。照着练几次,你会发现 AI 润色不是玄学,而是有章法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