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在手机上浏览信息的时候,经常会刷到一些让人真假难辨的内容,比如 AI 生成的图片、文章,甚至视频。这时候,能快速检测出 AI 痕迹的工具就变得特别重要。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款 2025 年最新的移动端快速检测 AI 痕迹的工具,帮大家在手机上就能轻松识别 AI 内容。
📸 图像检测:让 AI 生成的图片无所遁形
先来说说图像检测工具。在这方面,金沙江安全智拍和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表现都很出色。
金沙江安全智拍主要面向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图像采集。它通过移动端实时拍摄,结合活体检测、环境监测、时空数据绑定等技术,能有效防止 AI 换脸和修图。比如学生在使用这个工具拍摄证件照时,只能调用手机原生摄像头进行拍摄,不能从相册上传照片,从源头切断了 AI 换脸和深度伪造的可能。而且它还能自动嵌入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和地理定位,确保照片的真实性。
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是腾讯开发的,支持文本和图像检测。在图片检测方面,它通过捕捉真实图片与 AI 生成图像之间的差异,如逻辑不合理、包含隐形特征等,能在几秒钟内快速验证图片是否由 AI 生成。腾讯在模型训练中使用了 140 万份正负样本,涵盖了人体、人像、风景、地标、植物、电影、游戏和新闻等多种内容类型,最终测试的检出率达到了 95% 以上。
📝 文本检测:精准识别 AI 生成的文字
再看看文本检测工具。朱雀 AI 检测助手和ImBD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朱雀 AI 检测助手是腾讯推出的移动端应用,每天有 20 次文本检测和 30 次图片检测额度。它通过对比检测文本与大模型的预测内容,能够推测出文本的 AI 生成概率。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测评中,朱雀对 AI 生成的散文《林海》准确识别出了 AI 生成内容(判定率 100%),而对人工撰写的某学科论文,也有 4 款工具(包括朱雀)的 AI 检测率为 0。
ImBD是复旦大学等机构开发的检测框架,针对机器修订文本,支持多语言,准确率提升明显。它通过先学习和模仿机器的写作风格特征(如特定词汇偏好、句式结构等),再基于这些特征进行检测,在检测 GPT-3.5 和 GPT-4 修改的文本时,准确率分别提升了 15.16% 和 19.68%,仅需 1000 个样本和 5 分钟训练就能超越商业检测系统的性能。
🛠️ 综合检测:一站式解决 AI 痕迹检测问题
除了专门的图像和文本检测工具,还有一些综合检测工具也值得推荐。
挖错网在南都测评中表现较好,尤其在图片检测上准确,但对 PS 修改的图片有误判。它不仅具备图片检测功能,还能进行文本检测。对于 AI 生成的 5 张图片,挖错网全部判定准确;对于原始摄影图,也能鉴别准确,但经二次编辑的一张风景图均被误判为 AI 生成,暴露出局部修改图片识别仍有难度。
OpenAI 的图像检测分类器专门检测 DALL-E 3 生成的图像,准确率 98%,但对其他模型生成的图像识别率低。它可以处理常见的修改,如压缩、裁剪和饱和度变化,但其他修改则会降低分类器的性能。同时,分类器在区分文生图大模型 DALL-E 3 与其他 AI 模型的生成内容方面性能也较低,在内部数据集上只标记了约 5%-10% 由其他 AI 模型生成的图像。
📱 移动端工具的使用建议
在使用这些移动端 AI 痕迹检测工具时,有一些建议可以参考。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如果你主要需要检测图像,那么金沙江安全智拍和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主要需要检测文本,朱雀 AI 检测助手和 ImBD 会更适合;如果你需要综合检测,挖错网和 OpenAI 的图像检测分类器可以考虑。
其次,要注意工具的准确性和误判率。从南都测评来看,部分工具存在误判,尤其是文本检测工具对真实文章的误判率较高。因此,在使用时可以多尝试几款工具,对比检测结果,以提高准确性。
另外,还要关注工具的价格和获取方式。有些工具是免费的,如朱雀 AI 检测助手每天有一定的检测额度;有些工具则需要付费,如 ImBD 可能需要集成到其他应用中才能使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最后,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不要上传敏感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的来说,2025 年有不少优秀的移动端快速检测 AI 痕迹的工具可供选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让 AI 生成的内容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