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d @1689609600 +"%Y年%m月%d日 %H:%M:%S" --date="UTC 8 hours"
。这里面 “+"% Y 年 % m 月 % d 日 % H:% M:% S"” 是输出格式,“--date="UTC 8 hours"” 是把 UTC 时间加上 8 小时,转换成北京时间。date -d @$(echo 1689609600000/1000 | bc) +"%Y年%m月%d日 %H:%M:%S.%3N" --date="UTC 8 hours"
。这里用 bc 命令来计算毫秒级时间戳除以 1000 的结果,“%3N” 表示输出毫秒部分。date -d "2023年7月17日 00:00:00" +%s --date="UTC 8 hours"
。转成毫秒级时间戳的话,就是:date -d "2023年7月17日 00:00:00" +%s%3N --date="UTC 8 hours"
,不过这时候输出的毫秒部分可能都是 000,因为文本时间没有毫秒信息。import datetime
timestamp =
dt_object = datetime.datetime.fromtimestamp(timestamp, tz=datetime.timezone.utc)
dt_object = dt_object.astimezone(datetime.timezone(datetime.timedelta(hours=)))
print(dt_object.strftime("%Y年%m月%d日 %H:%M:%S"))
import datetime
timestamp =
timestamp_second = timestamp /
dt_object = datetime.datetime.fromtimestamp(timestamp_second, tz=datetime.timezone.utc)
dt_object = dt_object.astimezone(datetime.timezone(datetime.timedelta(hours=)))
print(dt_object.strftime("%Y年%m月%d日 %H:%M:%S.%f")[:-])
import datetime
time_str = "2023年7月17日 00:00:00"
dt_object = datetime.datetime.strptime(time_str, "%Y年%m月%d日 %H:%M:%S")
dt_object = dt_object.replace(tzinfo=datetime.timezone(datetime.timedelta(hours=)))
timestamp = int(dt_object.timestamp())
print(timestamp)
import datetime
time_str = "2023年7月17日 00:00:00"
dt_object = datetime.datetime.strptime(time_str, "%Y年%m月%d日 %H:%M:%S")
dt_object = dt_object.replace(tzinfo=datetime.timezone(datetime.timedelta(hours=)))
timestamp_second = dt_object.timestamp()
timestamp_millisecond = int(timestamp_second * )
print(timestamp_millisecond)
date -d @1689609600 +"%Y年%m月%d日 %H:%M:%S" --date="UTC 8 hours"
,转换出来就是 “2023 年 7 月 17 日 08:00:00”。date -d @1689609600.5 +"%Y年%m月%d日 %H:%M:%S.%3N" --date="UTC 8 hours"
,转换出来就是 “2023 年 7 月 17 日 08:00:00.500”。工具类型 | 代表工具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在线工具 | EpochConverter、UnixTimeStamp.com | 简单直观,零门槛,无需安装 | 需联网,处理大量数据麻烦,可能有安全隐患 | 临时处理少量数据,新手使用 |
命令行工具 | date(Linux/macOS) | 批量处理效率高,可写脚本,系统自带 | 需要记命令参数,对新手不友好 | 运维人员批量处理日志,需要自动化处理 |
编程语言库 | Python datetime、Java java.time | 集成在代码中,灵活定制,处理大量数据方便 | 需要编程基础 | 开发人员在程序中处理时间戳 |
🔍 千笔 AI 论文:全能王者,退费护航 千笔 AI 论文在 2025 年的降重领域简直是个全能选手。它的核心技术基于 NLP 自然语言处理,能快速识别论文里的 AIGC 内容。用户把论文传上去,两
做新媒体的都知道,团队协作卡壳是家常便饭。昨天还在为某个爆款文案欢呼,今天可能就因为一张配图的修改意见吵半天。不是大家不想好好干活,是没人说清楚谁该拍板,也没人记得上次类似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种混乱
想做好自媒体,每天找素材和选题确实是个大难题。很多人每天对着屏幕半天,脑子还是空空的,不知道写点啥。其实,书里藏着超多宝藏选题,就看你会不会挖。今天就拿《影响力》这本书举例,拆解出 10 个选题,顺便
中医养生公众号想要在众多账号中脱颖而出,专业内容创作和精准粉丝增长是关键。下面就来详细说说具体该怎么做。 打造高价值内容体系 内容是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中医养生领域知识丰富,需要系统地进行梳理和呈现。
🔍 腾讯朱雀 AI 与数字水印技术结合:构建双重内容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AI 生成的虚假信息、盗版内容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保护数字内容的真
最近后台总有人问,用 AI 写论文到底能不能过盲审?尤其是临近答辩季,这个问题的热度就没下来过。说实话,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个基本事实得先拎清楚 —— 现在的盲审早就不是只看查重率的时代了,专家评
不少同学现在写论文都爱用 AI 润色工具,觉得能让文字更通顺。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AI 润色完,论文查重率会变高吗?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得拆开了揉碎了讲。📊 AI 润色后查重率
🌟 2025 年最值得入手的 AI 绘画工具大盘点,这几款口碑炸裂! 在 AI 绘画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见证了从最初的像素级模糊到如今的超写实作品的蜕变。今年的工具市场更是百花齐放,既有老牌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