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跟我吐槽,说自己在头条发的内容总被判定为 “疑似 AI 生成”,推荐量掉得厉害。其实这事儿不复杂,我接触过好几个账号,之前也踩过类似的坑,后来慢慢摸索出了门道,现在基本能稳定避开监测。今天就拿几个真实案例,跟大家聊聊怎么实操。
📝 原创度不是 “查重”,是 “有我”—— 某职场号的翻身案例
有个做职场内容的朋友,前阵子快愁坏了。他写的文章逻辑挺顺,数据也都是自己整理的,但每次发出去,后台总提示 “内容存在 AI 生成特征”。后来我翻了他的历史内容才发现,问题出在 “太规整”—— 每个观点都用 “首先、其次、最后”,例子都是网上扒的通用案例,甚至连开头结尾都有固定模板。
后来他调整了个小方法:在每个观点里加 “个人经历锚点”。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他不再只说 “要换位思考”,而是加上 “上周我带的实习生就踩了这个坑,他跟客户汇报时只说自己的方案多好,没注意客户一直在看表……”。就这么个小改动,把 “理论” 变成了 “带个人印记的分享”,第三次发内容时,监测提示直接消失了。
还有个关键是 **“拒绝完美表达”**。AI 生成的内容往往句子工整到不像人说的话,比如 “综上所述,该方法在提升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他后来改成 “说真的,这招我试过三次,前两次没做好效果一般,第三次调整了步骤,效率确实上去了”。带点口语化的 “试错感”,反而更像真人输出。
另外,他之前喜欢直接用行业报告里的原文当论据,现在改成 “我翻了某机构最新的报告,里面有组数据挺有意思 ——35 岁以上职场人最在意的不是薪资涨幅,是‘不可替代性’,这跟我接触的几个案例完全对得上”。把引用变成 “二次解读 + 个人验证”,既保留了专业性,又增加了 “人味儿”。现在他的账号推荐量比之前翻了一倍,后台再也没出现过 AI 监测的提醒。
🗣️ 语言别 “端着”,要 “聊着说”—— 某美食号的调整技巧
做美食内容的李姐更逗,她之前写菜谱,总被说 “像 AI 写的说明书”。她的原文是 “取面粉 500 克,加入温水 200 毫升,搅拌至无颗粒状,静置 15 分钟”。你看,这跟 AI 生成的步骤说明几乎没区别,不被监测才怪。
她后来怎么改的?加 “场景化语气”。现在她会写 “咱在家做馒头,面粉别直接倒盆里。我昨天试了下,先把 500 克面粉倒案板上,中间扒个小坑,慢慢倒 200 毫升温水,边倒边用筷子搅 —— 对,就像搅鸡蛋那样,搅到没有干面粉就行,然后放旁边醒 15 分钟,这时候正好能去切点葱花”。
还有个细节,她开始加入 “临时想法”。比如写红烧肉,会加一句 “本来想放冰糖炒糖色,结果家里冰糖没了,用白糖代替也挺香,就是炒的时候得盯着点,别糊了”。这种 “不完美的即时感”,AI 一般模拟不出来。现在她的内容不仅避开了监测,评论区还经常有人问 “李姐你下次做啥?”,互动感直接拉满。
📊 数据别硬堆,要 “带情绪”—— 某财经号的避坑经验
财经类内容最容易因为 “数据罗列 + 理性分析” 被误判。有个做财经解读的账号,之前发的文章全是 “某行业 Q1 营收增长 X%,同比提升 Y 个百分点”,结果连续三篇被限制推荐。
后来他们换了个思路:让数据 “带观点”,观点 “带态度”。比如分析某行业数据,不再只说 “增长 X%”,而是写成 “这行业 Q1 营收涨了 12%,看着挺热闹吧?但我翻了细分数据,其实是头部两家企业撑起来的,中小商家日子还是难 —— 我上周跟一个老板聊,他说订单量其实没涨,就是客单价提了点”。
更重要的是加入 “主观感受”。比如解读政策,他们会写 “这个新规出来,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来了’。前阵子就有朋友吐槽,之前的规则太模糊,现在明确了标准,至少做事有方向了”。这种带个人情绪的表达,AI 很难模仿得自然,现在他们的内容推荐量比之前稳多了。
✍️ 句式别 “规整”,要 “随性”—— 某生活号的小技巧
有个写生活随笔的朋友,之前总被说 “句子太工整”。她的原文经常是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一杯热咖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样的早晨总能让人心情愉悦”。典型的 AI 喜欢的 “场景描写模板”。
现在她改成 “早上醒得早,拉开窗帘,阳光一下子涌进来,差点晃着眼。随手冲了杯咖啡,没搅匀,喝到最后有点甜。这种时候就特想发会儿呆,啥也不干”。你看,把长句拆成短句,加细节,甚至带点 “不连贯”,反而像真人说话。
她还总结了个小规律:多用人称代词和口语化连接词。比如不说 “需注意食材新鲜”,而是 “买的时候得挑新鲜的,不然做出来味道差远了”;不说 “该方法有效”,而是 “我试过好几次,这么做真管用”。这些小调整,让内容的 “人味儿” 瞬间上来了。
其实头条的 AI 监测,核心不是 “抓 AI”,而是 “筛内容”—— 那些缺乏个人印记、像模板套出来的内容,不管是不是 AI 写的,用户体验都不会好。所以避开监测的本质,是让内容更 “像人写的”:有个人经历,有真实情绪,有不完美的细节。
你看上面这些案例,没有什么高深技巧,无非是把 “对着屏幕写” 变成 “对着朋友聊”。下次写内容的时候,不妨多想想:如果现在是跟朋友面对面聊天,你会怎么说?照着这个感觉写,大概率能避开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