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让 AI 吃透品牌的 “DNA”,这步错了后面全白搭
很多人用 AI 润色文案时,总抱怨出来的东西像白开水 —— 没灵魂,跟品牌调性搭不上边。问题在哪儿?你根本没把品牌的 “家底” 告诉 AI 啊。
打个比方,同样是卖咖啡,星巴克的 “第三空间” 理念和瑞幸的 “高性价比快消” 调性,AI 写出来的文案能一样吗?肯定不行。所以第一步,必须给 AI 喂足品牌核心要素:比如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 “环保” 还是 “极致性价比”)、目标人群画像(25-35 岁职场人还是 Z 世代学生党)、常用的语言风格(是严谨专业还是活泼跳脱),甚至包括品牌的 “禁忌词”(比如高端品牌要避开 “便宜”“划算” 这类词)。
我见过一个案例,某轻奢女装品牌用 AI 写推文,一开始只说 “写一篇连衣裙促销文案”,出来的内容全是 “买一送一”“跳楼价”,完全背离了品牌 “优雅低调” 的调性。后来他们调整指令:“基于 28-40 岁都市女性,围绕‘法式慵懒’风格,突出面料质感,避免任何折扣类词汇,用‘赴一场夏日约会’的场景感描述”,结果 AI 输出的文案直接被他们的市场总监夸 “有内味儿了”。
所以记住,给 AI 的指令里,必须包含品牌最核心的 3 个关键词 + 1 个禁忌方向。比如科技品牌可以说 “围绕‘极简智能’,面向科技发烧友,突出‘操作零门槛’,避免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你把这些说清楚,AI 才不会跑偏。
✍️ 给 AI 划好 “风格锚点”,别让它自由发挥
AI 这东西,你不设限,它能给你整出花来 —— 今天是文艺风,明天可能就变成土味情话。想让文案始终贴合品牌调性,必须给 AI 设定明确的 “风格锚点”。
什么是风格锚点?就是用具体的参照系让 AI 锁定方向。比如你说 “像小红书博主推荐好物那样写”,AI 可能还是模糊,但你说 “参考‘李佳琦直播间’的语气:热情但不浮夸,突出‘用过都说好’的真实感,多用‘姐妹们’‘相信我’这类词”,AI 一下子就有谱了。
我试过帮一个母婴品牌做测试:第一次指令是 “写一段婴儿湿巾的文案,要温馨”,出来的内容太笼统,像所有母婴品牌都会说的 “温和无刺激”。第二次加了锚点:“参考‘年糕妈妈’的育儿分享风格,用‘新手妈妈实测’的口吻,提一句‘我家娃红屁屁那阵全靠它’,突出‘食品级原料’和‘3 秒瞬吸’的细节”,结果 AI 写的文案里甚至加了 “换尿布时多囤两包准没错” 这种很生活化的句子,完全踩中了品牌 “接地气的专业感” 调性。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举 1-2 个品牌的 “反面例子”。比如做高端家电的,可以说 “不要像廉价促销文案那样用‘清仓’‘大甩卖’,参考戴森的‘科技感 + 生活美学’表达,句子偏短,重点词加粗”。这样 AI 就知道该避开什么坑,更精准地贴合你的调性。
🔍 把行业 “黑话” 变成 AI 能懂的 “密码”,专业度才够味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 “行话”,这些词是品牌专业性的体现。但 AI 对这些词的理解往往很表面,直接丢给它 “要体现行业专业性”,出来的内容可能满是生硬的术语堆砌,反而显得不自然。
怎么办?得把行业术语转化成 AI 能理解的 “应用场景”。比如做金融理财的,不能只说 “要专业,用金融术语”,而应该说 “在讲基金产品时,用‘年化收益’‘回撤率’这些词,但要像理财顾问和客户聊天那样解释:‘比如这个产品,近一年回撤率控制在 5% 以内,相当于行情波动时,你的本金不会跌太狠’”。
我之前帮一家 B2B SaaS 公司润色文案,他们的产品是企业管理系统,品牌调性是 “懂企业痛点的技术派”。一开始 AI 写的全是 “我们的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支持多终端协同”,太干了。后来调整指令:“在提到技术优势时,结合‘中小企业老板最头疼的 3 个问题’:员工数据混乱、跨部门沟通卡壳、系统老出 bug,用‘用了这套系统,财务和人事报表能自动同步,省出 3 个文员的时间’来解释‘数据中台’的作用”。你猜怎么着?AI 不仅用上了 “数据中台”“协同效率” 这些专业词,还加了 “老板们再也不用天天催报表了” 这种戳中用户痛点的话,专业度和亲和力全有了。
记住,专业术语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 “让目标用户觉得‘这品牌懂我’”。AI 不懂这个度,就得你帮它拿捏 —— 告诉它哪些词必须出现,哪些词要搭配场景解释,哪些词坚决不能用(比如做 To B 业务的,少用 To C 的网络热词)。
🎭 给 AI 设定 “品牌人设”,让文案有 “性格”
为什么有的品牌文案一看就知道是它?因为有 “性格”。比如杜蕾斯的文案,永远带着点调皮的分寸感;苹果的文案,简洁到像在说 “废话少说,看实力”。想让 AI 写出这种有性格的文案,必须给 AI 一个清晰的 “品牌人设”。
怎么设定?可以从 “如果品牌是一个人,会是什么样的” 入手。年龄、职业、说话方式、甚至口头禅,都能帮 AI 找到感觉。比如做户外用品的,人设可以是 “30 岁户外领队,说话直爽,爱分享实测体验,常用‘亲测’‘踩过坑才知道’,提到产品时会说‘上次在海拔 5000 米的地方,全靠它扛住了暴雨’”。
我有个客户是做国潮美妆的,品牌调性是 “传统文化 + 年轻活力”。一开始用 AI 写的文案,要么太正经(像在讲历史),要么太轻浮(像普通网红产品)。后来我们给 AI 设定人设:“25 岁国风爱好者,平时爱穿汉服,说话带点‘小傲娇’,提到成分时会说‘这可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好东西,比那些化学添加靠谱多了’,推荐产品时加一句‘素颜涂它,被闺蜜追着问色号’”。结果 AI 写的文案里,既有 “珍珠粉养肤” 这种传统元素,又有 “黄皮姐妹闭眼入” 这种年轻化表达,调性一下子就立住了。
关键是让 AI 的 “人设” 和品牌调性强绑定。比如高端奢侈品牌,人设可以是 “40 岁私人管家,说话温和但有距离感,多用‘您’‘不妨试试’,避免任何夸张的形容词”;而潮流服饰品牌,人设可以是 “20 岁街头达人,爱用‘炸街’‘闭眼冲’,句子带点节奏感,比如‘这件卫衣配工装裤,出街回头率直接拉满’”。你把人设画得越细,AI 写出来的文案就越有 “品牌那味儿”。
✏️ 留 30%“人工校准空间”,AI 不是万能的
别指望 AI 能一步到位 —— 就算指令再精准,它也可能写出不符合品牌调性的句子。这时候,人工校准这一步绝对不能省,而且要给 AI 留好 “修改接口”。
什么是 “修改接口”?就是在指令里告诉 AI“哪些地方可能需要调整,你先按这个方向写,我会重点看这些部分”。比如做教育品牌的,可以说 “在写课程优势时,先列 3 个家长最关心的点:师资、效果、性价比,这部分我会仔细看,你尽量用‘孩子学了 3 个月,数学成绩从 70 提到 90’这种具体案例,别写‘名师授课,效果显著’这种空话”。
我自己的习惯是,AI 初稿出来后,重点检查 3 个地方:有没有偏离品牌核心关键词(比如科技品牌少了 “创新”“智能”)、语气是否符合人设(比如轻奢品牌突然出现 “巨划算” 这种词)、有没有 “假大空” 的句子(比如 “我们的产品全网最好”)。这些地方往往是 AI 容易翻车的点,也是品牌调性最容易走样的地方。
举个例子,某家居品牌用 AI 写床垫文案,指令里明明说 “要体现‘低调奢华’,像五星级酒店的床品介绍那样”,但 AI 写了句 “睡过一次就再也不想起”,虽然有点夸张,但还能接受;可后面又来一句 “价格比同行便宜 30%”,这就完全背离了 “高端不降价” 的调性。这时候人工就得删掉这句,换成 “床品的质感,躺上去就知道值不值”,既保留了吸引力,又贴合调性。
记住,AI 是工具,不是替代人工。它能帮你快速产出内容,但品牌调性这种需要 “感觉” 的东西,最终还是得靠人来把关。指令给得再细,也不如人工最后那一眼 “有没有那味儿” 来得准。
📌 最后想说:AI 润色的核心不是 “让 AI 写得好”,而是 “让 AI 替你说出品牌想说的话”
很多人用 AI 润色文案,总想着 “怎么让它写得更华丽”“更吸引眼球”,但忘了最重要的 ——文案是品牌的 “代言人”,调性对了,哪怕简单朴素,也比华丽的错词强。
这 5 个指令,本质上都是在帮 AI “理解品牌”:知道品牌是谁,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怎么说才能让目标用户觉得 “对,这就是我想找的品牌”。做到这一点,AI 润色才能真正为品牌加分,而不是帮倒忙。
下次用 AI 写文案前,先问自己一句:“我给的指令,够不够让 AI 成为品牌的‘合格代言人’?” 想清楚这个,你的文案专业度至少能提升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