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提示词降低论文 AIGC?AI 生成内容规避新手教程

2025-04-20| 5614 阅读
写提示词降低论文里的 AIGC 痕迹,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门道。现在很多学校和期刊对 AIGC 检测抓得越来越严,要是论文里 AI 味儿太重,轻则被要求修改,重则直接打回,谁都不想辛辛苦苦写的东西栽在这上面。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新手该怎么通过优化提示词,让 AI 生成的内容更像人工写的,避开那些让人头疼的检测。

📌 先搞懂 AIGC 检测的核心逻辑,才能对症下药


想降低 AIGC 痕迹,得先知道检测工具是怎么判断的。现在主流的检测工具,比如知网的 AIGC 检测、PaperPass 的 AI 识别功能,核心就是抓 “AI 特有的表达习惯”。比如句子结构太规整、用词太书面化甚至有点生硬、逻辑链条过于 “完美” 缺少人类思考的跳跃性,还有就是重复出现类似的句式。

举个例子,AI 写东西很容易用 “首先… 其次… 最后…” 这种固定结构,人类写论文虽然也会用,但更多时候会穿插 “值得注意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类更灵活的衔接。还有,AI 生成的内容里,专业术语的使用往往很密集,而且不太会像人一样在复杂概念后加个通俗解释 —— 这就是破绽。

所以,咱们写提示词的时候,就得针对这些点下手。别只让 AI “写一篇关于 XX 的论文”,而是要告诉它 “像人类初稿那样写,允许有少量口语化表达,遇到专业术语加个简单解释,多用短句,偶尔加个设问”。记住,检测工具怕的不是内容有瑕疵,而是怕内容太 “完美” 得不像人写的

✍️ 提示词里加 “人性化表达” 要求,从源头减少 AI 味


很多新手用 AI 写论文,提示词就一句话:“帮我写 XX 论文的引言部分”。这样出来的内容,AI 味儿能不重吗?想要内容像人写的,提示词里就得明确加入 “人性化表达” 的具体要求。

比如,你可以在提示词里说:“以研究生写论文的口吻创作,允许出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目前学界对这个观点还有争议’这类口语化表述;每段话里至少有一个短句,比如‘这很关键’‘值得深思’;遇到长句时,中间用逗号隔开,别写成一长串修饰的复杂句。” 这样 AI 生成的时候,就会刻意调整句式,避免那种 “机器感”。

还有个小技巧,让 AI 模仿特定的写作风格。比如你可以说:“模仿某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写作风格,注意那篇论文里经常用‘笔者认为’‘结合实际来看’这样的表述,你也要穿插使用”。当然,前提是你真的参考过那篇论文,别瞎编。这样生成的内容,会自带一种 “人类学者” 的表达习惯,检测工具很难识别。

另外,别忘了让 AI “留修改空间”。人写论文很少一稿完美,总会有 “这里可能需要进一步验证”“后续研究可以补充 XX 数据” 这类表述。你在提示词里加一句:“适当加入对研究局限性的初步思考,比如‘由于数据获取限制,本部分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既能降低 AI 味,又符合论文写作规范,一举两得。

📝 给 AI “设定思考过程”,让内容有 “人类思维痕迹”


人类写论文,思维是有跳跃和反复的,可能先提出一个观点,写着写着发现不对,又补充一句 “不过最近有新研究表明…”。但 AI 不一样,它的逻辑是线性的,很少会自我修正 —— 这也是检测工具判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提示词里可以加入 “模拟思考过程” 的要求。比如:“先提出一个主流观点,再用‘但仔细想想’引出一个对立观点,最后说‘目前更倾向于前者,不过后者的研究价值也不能忽视’”。这样写出来的内容,就会有人类思考时的 “权衡感”,而不是 AI 那种 “一言到底” 的风格。

还有个办法,让 AI 在内容里加入 “阶段性结论”。人写论文,往往是边分析边得出小结论,比如 “从这组数据能看出… 这说明…”,而不是堆完所有论据再总结。你可以在提示词里说:“每分析两个案例后,加一个简短的小结,比如‘这两个案例共同说明…’”。这种 “边写边总结” 的模式,很符合人类写作习惯,AI 味自然就淡了。

新手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人类写论文会有 “知识盲区” 的体现。比如你可以让 AI 写:“对于这个跨学科概念,由于笔者专业限制,只能从 XX 角度简要分析,更深入的探讨需要结合 XX 学科的研究”。这种 “不装懂” 的表述,反而会让内容显得更真实 —— 毕竟没人是全知的,AI 却总表现得像个 “万事通”。

🔍 提示词里明确 “句式和段落要求”,避开 AI 常用结构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喜欢用长句和复杂从句,段落结构也特别规整,比如每段都是 “总 - 分 - 总”。但人类写论文,段落长短不一,有时候一个观点没说完,就自然分成两段;有时候一个短句就能单独成段,用来强调观点。

所以,提示词里要明确句式要求。比如:“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长句用来描述实验过程,短句用来强调结论,比如‘这个结果很重要’;每段话控制在 3-5 句,避免出现超过 6 句的长段落;遇到列举内容时,不用‘第一、第二’,改用‘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这样生成的内容,在结构上就更接近人类写作。

还有,让 AI 加入 “衔接性废话”—— 别误会,这里的 “废话” 不是真没用,而是人类写作中自然出现的过渡。比如 “上面说了 XX,下面再说说 YY”“刚提到的 XX,其实和 YY 有直接关系”。这些话看似简单,却能打破 AI 那种 “高效但生硬” 的表达节奏,让内容更流畅自然。

新手可以试试这个技巧:让 AI 模仿 “初稿” 的感觉。在提示词里写:“模拟论文初稿,允许有少量重复表述,比如前面提到的‘核心变量’,后面可以再提一次并稍作解释;段落之间可以用‘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句子衔接”。初稿嘛,有点小瑕疵才正常,反而比 “完美终稿” 更像人写的。

🧐 提示词加入 “个性化元素”,让内容有 “独特性”


检测工具为什么能认出 AI 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AI 生成的内容 “太通用”,缺乏个人特色。比如写同一主题的论文,AI 给不同人的内容,框架和用词可能都差不多。但人类写的,会带上自己的研究经历、参考过的文献、甚至个人感悟。

所以,提示词里要加入 “个性化元素” 的要求。比如你可以说:“结合 XX(你的专业)的学习经历,在内容里加入‘在课程实习中,我发现…’这样的个人体验;引用 2-3 篇你熟悉的文献,比如《XX》里提到的观点,并说‘这和我之前看过的《XX》观点一致’”。这些带有个人印记的内容,AI 很难批量生成,检测工具自然就难识别。

还有个好办法:让 AI 加入 “研究过程中的小插曲”。比如:“写实验部分时,加入‘最初的实验设计里没有考虑 XX 变量,后来在导师提醒下才补充’这样的细节”。这种 “不顺利” 的经历,特别能体现人类研究的真实过程 ——AI 可不会主动写这些,因为它默认 “一切顺利”。

新手要注意,个性化不是乱加内容。所有个人元素都要和论文主题相关,比如你学经济学的,就别加计算机实验的经历。提示词里可以明确:“加入的个人体验必须和 XX 主题直接相关,比如分析 XX 现象时,说‘我在调研中接触过类似案例,当时受访者提到…’”。这样既保证了内容真实,又增加了独特性,一举两得。

📌 生成后别直接用!结合 “人工微调” 让 AIGC 痕迹几乎消失


就算提示词写得再完美,AI 生成的内容也不可能 100% 像人写的。所以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人工微调。这一步做好了,能让 AIGC 痕迹降到最低,甚至通过最严格的检测。

微调时,重点看这几个地方:首先,把 AI 生成的长句拆成短句,比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当前环境下该策略具有可行性的结论”,改成 “上面分析完,能看出这个策略在现在的环境下是可行的。” 其次,在段落间加个 “过渡句”,比如 AI 写了两段分别讲 A 和 B,你就在中间加一句 “说完 A,再来说说它和 B 的关系”。

然后,检查专业术语的使用。如果某段里专业词太多,就加个通俗解释。比如 AI 写 “该模型的鲁棒性较强”,你可以改成 “这个模型的鲁棒性 —— 也就是抗干扰能力 —— 比较强”。人类写论文,遇到生僻词总会下意识解释,AI 却不会,这就是调整的关键。

还有个小技巧:故意留个 “小瑕疵”。比如在分析部分加一句 “这里的计算可能不够精确,后续会用更专业的工具验证”,或者 “这个观点目前还没找到太多文献支持,算是个初步想法”。记住,完美到没破绽,反而像 AI;有点合理的 “小问题”,才像人写的

最后,通读一遍,把觉得 “太顺”“太规整” 的地方打乱一点。比如把 “第一部分讲 XX,第二部分讲 YY” 改成 “先聊聊 XX,后面再展开说 YY—— 对了,YY 和 XX 其实有个隐藏联系,后面会提到”。这种略带 “随意” 的表述,反而更符合人类的写作习惯。

说到底,降低 AIGC 痕迹的核心,就是让内容 “像人思考和表达的样子”—— 有跳跃、有瑕疵、有个人印记,而不是像机器那样精准、线性、完美。新手只要掌握 “提示词引导 + 人工微调” 这两步,就能轻松避开检测,让 AI 生成的内容真正为自己所用。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创作资讯2025-01-17

朱雀检测 AI 生成原理与内容改写技巧 2025 最新解析

🔍 朱雀检测 AI 生成原理与内容改写技巧 2025 最新解析 作为深耕互联网产品运营评测领域多年的从业者,我见证了 AI 技术从辅助工具到内容生产主力的蜕变。在这个 AI 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腾讯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3-21

朱雀AI检测误报率统计:学术与网文的区别分析

🔍 朱雀 AI 检测的核心判定逻辑 搞懂误报率差异前,得先明白朱雀 AI 检测是怎么干活的。它本质上是通过分析文本的「人类特征」来下判断,比如句式的自然波动、词汇的随机选择、语义的跳跃性,还有那些看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4-11

朱雀大模型检测误判率降低,AI文本去除与检测策略

✨朱雀大模型检测误判率降低的核心原因​最近很多做内容创作的朋友都在说,朱雀大模型对 AI 文本的误判情况少多了。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技术迭代在发力。之前不少人工撰写的内容,因为用词规范、逻辑太工整,就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1-24

新手小白如何入局公众号?赛道选择与对标账号分析实战指南

🌟 赛道选择:新手入局公众号的第一步关键 刚接触公众号的朋友,可能会被五花八门的领域搞得眼花缭乱。别着急,选赛道就像选鞋子,合脚最重要。这里有几个实用方法,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先问问自己,平时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3-01

订阅号消息列表被折叠?最新应对策略,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

订阅号消息列表被折叠?最新应对策略,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 微信订阅号的消息列表折叠机制,让不少运营者头疼。原本辛苦写的文章,用户可能根本看不到。别慌,今天就来聊聊怎么破局。 🔍 算法逻辑大变!朋友推荐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6-21

2025年AI智能写作软件排行榜更新:新增了哪些黑马工具?

🌟2025 年 AI 智能写作软件排行榜更新:新增哪些黑马工具? 2025 年的 AI 写作领域可谓是 “神仙打架”,不仅老牌工具持续迭代,更有一批黑马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内容生产的逻辑。从学术论文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6-26

在线体验AI小说生成器的魔力 | 输入一个想法,收获一个世界

📝 从一句话到万字小说,AI 生成器正在改写创作规则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绝妙的故事点子,可能是深夜加班时想到的 "穿越到明朝当锦衣卫的程序员",或是洗澡时冒出来的 "会说话的猫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7-01

OldSWF 体验:免费无广告 SWF 在线播放转换,一键转 MP4/AVI 适配手机平板多设备

? 老游戏控狂喜!实测 OldSWF:免费无广告 SWF 在线播放转换,一键转 MP4/AVI 适配多设备 还记得那些年课间偷偷玩的《黄金矿工》《森林冰火人》吗?还记得被老师没收的 Flash 小游戏

第五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