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不少朋友问起,有没有真能把 AI 写的东西改得像人写的方法。正好,我手头攒了 30 条 DeepSeek 的降 AIGC 指令,亲测下来效果确实能打。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大家聊聊,这些指令到底怎么用,为啥能让那些一看就很 “机器” 的文字活过来。
🛠️ 先搞懂:为啥 AI 写的东西总透着一股 “假”?
接触过 AI 写作的人都知道,那些文字读起来总有点别扭。不是句子太规整,就是逻辑硬邦邦的,像个背书的机器人。这背后其实是 AI 的 “思维模式” 在作祟 —— 它习惯用固定的句式结构,喜欢堆砌修饰词,还总把观点摆得整整齐齐,生怕你看不明白。
但人写东西不是这样的。咱们会犹豫,会突然插入一句感慨,会在关键地方放慢节奏,甚至偶尔重复强调某个点。就拿写测评来说,人可能会说 “这个功能吧,说实话,我试了三次才搞明白,不过真用顺了是真方便”,但 AI 大概率会写成 “该功能操作存在一定复杂性,经三次测试后可掌握,熟练应用后效率显著提升”。你看,味儿一下就不一样了。
降 AIGC 的核心,其实就是把 AI 的 “工整感” 打碎,换成人类的 “自然感”。这 30 条指令,本质上都是在教你怎么给 AI 提要求,让它学着像人一样 “说话”。
📝 基础款指令:从 “句子” 下手,先改 “顺”
刚开始用这些指令的时候,别想着一步到位。先从最简单的句式调整开始,效果最明显。
比如有一条指令是 “避免连续使用 3 个以上相同结构的短句,每段至少插入 1 个口语化插入语”。我拿之前 AI 写的一篇 SEO 教程试了试,原来的版本是 “标题需包含关键词。摘要需概括全文。段落开头需明确主题。” 改了之后变成 “标题里啊,最好带上关键词。摘要呢,得把全文意思说清楚。至于段落开头,你得让读者一眼就知道这段要讲啥。” 是不是瞬间就亲切多了?
还有个特好用的指令:“每 100 字内必须出现 1 处语气词或叹词”。像 “嘿”“哦”“你猜怎么着” 这类词,加进去之后,文字的 “呼吸感” 立马就出来了。我试过在一篇产品测评里加了几个 “哎” 和 “确实”,同事看完说 “感觉像你在我旁边念叨一样”。
记住,这些基础指令的关键是 “打破规整”。AI 爱用 “首先、其次、最后”,你就让它换成 “先说个事儿”“再讲个重点”“最后提一嘴”;AI 喜欢用长句堆数据,你就逼它拆成短句,中间加个 “你知道吗” 缓冲一下。
🔄 进阶款指令:调 “逻辑”,让文字有 “波折”
光改句子还不够,AI 写的东西最大的问题是逻辑太 “直”,像条直线,一眼能看到头。但人说话不是这样的,总会有转折、有补充、有突然的联想。
这时候就得用上 “增加逻辑跳跃点” 的指令了。比如 “在阐述观点后,插入 1 个不相关但生活化的类比”。我写一篇关于搜索引擎算法的文章时,AI 原本写 “算法更新会影响排名”,用了指令之后变成 “算法一更新啊,排名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昨天还在第一排的摊位,今天可能就被挪到角落了,没道理可讲,但你得适应。” 读者反馈说,这段比干巴巴的解释好懂 10 倍。
还有个指令我特别喜欢:“允许观点出现轻微矛盾,体现思考过程”。人本来就不是永远绝对的,对吧?比如评价一个 SEO 工具,你可以说 “它的关键词分析功能确实牛,数据准得很。不过呢,有时候反应有点慢,急着用的时候真能让人着急。但话说回来,免费工具做到这份上,也没啥可挑的了。” 这种有点 “摇摆” 的表达,反而比 AI 那种 “优缺点分明” 的罗列更真实。
进阶指令的核心是 “模拟人类的思考轨迹”,别让观点太绝对,别让逻辑太顺畅。偶尔来个 “我之前觉得不对,后来发现其实也有道理”,反而更让人信服。
🎭 高阶款指令:加 “情绪”,让文字有 “温度”
最高级的降 AIGC 技巧,是给文字注入情绪。AI 写的东西像块冰,看着清楚,但没温度。人写的东西呢,可能有点乱,但带着热气儿。
有一条指令是 “每段结尾加入 1 处个人感受,哪怕只有 3 个字”。我在写一篇关于白帽 SEO 的文章时,最后一段原本是 “白帽 SEO 是长期策略,需坚持执行”,加了感受之后变成 “白帽 SEO 这事儿,急不来,得慢慢熬。真的,熬过来就知道值了。” 就多了这几个字,好几个读者说看完觉得 “有被鼓励到”。
还有个更绝的:“故意保留 1 处笔误式表达,比如重复某个词或说错半句话”。我试过在文章里写 “这个功能真的真的很好用”,或者 “这个方法啊,我想想…… 对,就是这样操作”。别担心显得不专业,这种小瑕疵反而会让人觉得 “这肯定是人写的”。
情绪指令的关键是 “不完美”。AI 追求精准无误,你就偏要带点 “小失误”“小感慨”“小纠结”。就像朋友聊天,谁会字字斟酌啊,不都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偶尔还会说错话再改过来吗?
🚫 避坑指南:这些指令别乱用
用了这么久,也踩过不少坑。有些指令看着有用,但用不对反而会弄巧成拙。
比如 “大量使用方言词汇” 这条,除非你确定读者都能看懂,否则很容易造成理解障碍。我之前在一篇全国性的测评里加了几个南方方言词,结果北方读者留言说 “看不太懂”,得不偿失。
还有 “刻意缩短段落,每段不超过 50 字”,这个得看内容。如果是讲技术细节,段落太短会显得零碎,反而影响阅读。我试过把一段算法解释拆成 5 行,读者反馈说 “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重点在哪儿”。
记住,所有指令都得 “因地制宜”。写教程的时候,逻辑清晰比情绪饱满更重要;写测评的时候,真实感受比句式工整更关键。别为了降 AIGC 而降 AIGC,最终还是要以 “读者看得舒服” 为标准。
💡 实战技巧:怎么组合用这些指令?
单独用一两条指令,效果其实有限。最好的办法是 “组合拳”,根据内容类型搭配使用。
比如写教程类文章,我通常会用 “拆分长句 + 加入操作细节描述 + 每步结尾加提醒” 的组合。就像教别人设置网站标题,AI 可能写 “标题长度控制在 30 字内,包含核心关键词”,组合指令后变成 “标题啊,别写太长,30 个字以内最好。你就把最重要的词往前面放,比如‘北京 SEO 公司 - 专业优化服务’这样。对了,千万别堆太多词,读者看着累,搜索引擎也不喜欢。”
如果是写观点类文章,就用 “加入个人经历 + 逻辑跳跃 + 情绪波动” 的组合。比如聊 “AI 写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可以写成 “我前阵子让 AI 写了篇文案,你猜怎么着?客户居然没看出来!当时我还挺慌的,觉得自己要失业了。但后来一想,不对啊,AI 能写‘客户需要什么’,但写不出‘客户没说但想要的’,这活儿还得咱们来。”
组合的秘诀是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读者,看到这段文字,会觉得是 “一个人在跟你聊天”,还是 “一个机器在给你念稿”?多这么问问自己,就知道该用哪些指令了。
📌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 30 条指令好用,但别当成 “万能药”。说到底,降 AIGC 不是为了骗搜索引擎,而是为了让读者看得更舒服。毕竟,咱们写东西是给人看的,不是给机器看的。
我用这些指令改了大概 20 篇文章,现在 AI 检测工具的 “AI 概率” 基本都能降到 10% 以下。更重要的是,读者留言明显多了,说 “感觉你写的东西越来越实在了”。你看,这才是最划算的回报。
要是你也被 AI 写作的 “机器味” 困扰,真的可以试试这些指令。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用顺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让 AI 写出 “人味儿”,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