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最近圈子里讨论最多的就是 AI 写作,有人说以后文案岗位要消失了,也有人觉得 AI 写的东西根本没法用。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绝对,今天就结合我做自媒体运营这几年的经验,跟大家聊聊 AI 写作、人工创作还有自媒体矩阵的未来。
📈AI 写作凭什么火?效率和成本优势太能打
现在做自媒体的,没人能绕开 AI 写作工具。为啥?效率提升太明显了。之前我们团队写一篇行业快讯,从找资料到成稿,一个编辑最少要花 2 小时。现在用 AI 工具,把关键词和核心观点输进去,5 分钟就能出一版初稿,编辑再改改,20 分钟就能搞定。就这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
成本控制这块,AI 更是帮了大忙。中小团队最头疼的就是内容产能跟不上,但又雇不起太多编辑。有个做本地生活号的朋友,之前一个月要花 3 万在兼职编辑上,现在用 AI 写基础的商家探店初稿,再让一个全职编辑优化,成本直接砍了一半,内容更新频率反而从一周 3 篇提到了日更。
批量生成能力也让矩阵号运营轻松多了。做自媒体矩阵的都知道,不同平台的风格不一样,小红书要活泼,知乎要专业,抖音要短平快。以前得针对每个平台单独写,现在 AI 能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自动调整语气和结构,比如同个活动信息,AI 能同时生成小红书笔记、知乎回答和抖音文案,稍微改改就能发,内容覆盖效率至少提升 3 倍。
不过 AI 写作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快速整合信息,但对新热点的反应有时候会滞后。比如突然爆个社会事件,AI 的数据库没更新,写出来的内容就容易出错。这时候还得人工去补充最新信息,不然很容易闹笑话。
✍️别慌!人工创作这几个核心价值 AI 拿不走
虽然 AI 效率高,但真正能决定内容竞争力的,还是人工创作。原创观点和深度洞察,AI 暂时学不会。就拿我们做的职场号来说,之前让 AI 写 “95 后离职原因”,它列的都是网上常见的 “薪资低”“加班多”,但我们编辑采访了 10 个 95 后,发现他们更在意 “能不能学到东西”“领导是不是 PUA”,这些带有人群观察的观点,AI 没数据支撑就写不出来。
情感共鸣这块,AI 更是差远了。有次我们推一篇关于北漂的文章,AI 写的是 “北漂很辛苦,但坚持就有希望”,太生硬了。后来编辑自己写,加了 “冬天挤地铁时哈出的白气”“加班后楼下便利店的关东煮” 这些细节,阅读量直接从平时的 2000 涨到 1.5 万。用户能从文字里感受到温度,这才是传播的关键,AI 写不出来这种带个人体验的情感细节。
还有内容纠错和价值观把控,必须靠人工。之前看到有号用 AI 写食品安全的文章,把 “添加剂标准” 写错了,差点被投诉。我们现在的流程是,AI 出初稿后,编辑必须逐字核对数据、案例,确保信息准确。而且有些敏感话题,AI 可能会生成不合适的表述,这时候就得人工调整,避免踩坑。
另外,风格塑造离不开人。每个账号都有自己的 “人设”,比如有的母婴号走 “闺蜜聊天” 风,有的科技号走 “硬核拆解” 风。AI 能模仿风格,但时间长了会显得僵化。我们编辑会定期给 AI “喂” 自己写的稿子,让它学习最新的表达,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来调整语气,保证账号风格统一又有变化。
🤝AI + 人工才是王道?这样结合效率直接翻倍
现在聪明的团队都不纠结 “AI 取代人”,而是研究怎么让两者配合。我们试过几种模式,发现 “AI 做基础,人工做核心” 最管用。比如写产品测评,AI 负责整理参数、用户评价这些基础信息,编辑负责提炼 “这个功能对宝妈来说到底有没有用” 这种核心观点,再加入实际使用场景,这样既快又有深度。
分工要明确,别让 AI 干它不擅长的。我们给团队定了规则:AI 负责资料整合、初稿生成、格式调整;人工负责选题策划、观点输出、情感表达、最终审核。就像盖房子,AI 是搬砖的,人工是设计师和监工。之前有个新人让 AI 写选题,结果出来的都是老掉牙的话题,后来改成人工定选题,AI 围绕选题扩写,选题通过率立刻提高了 60%。
还要注意训练 AI,让它更懂你的需求。别直接用默认设置,要多给 “指令”。比如写美妆文案,我们会告诉 AI“目标用户是 25-30 岁上班族,喜欢自然淡妆,要强调‘5 分钟快速上妆’”,再附上几篇我们之前的爆款作为参考。训练次数多了,AI 写出的初稿合格率能从 30% 提到 70%,省了大量修改时间。
数据反馈很重要。发出去的内容,哪些是 AI 写的、哪些是人工写的,要做标记,然后看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我们发现,AI 写的资讯类内容打开率和人工差不多,但评论互动率低 20%;而人工写的观点类内容,转发率比 AI 高 3 倍。知道这些数据,就能更合理地分配 AI 和人工的精力。
🌐自媒体矩阵怎么玩?AI 时代的布局逻辑变了
AI 写作让自媒体矩阵的门槛降低了,但玩法也不一样了。以前做矩阵,可能是 “一个大号带几个小号”,现在可以多平台、多垂类同步布局。比如我们公司,除了主打的职场号,还靠 AI 快速铺了 “职场穿搭”“职场英语”“副业干货” 三个小号,内容互通但各有侧重,总粉丝量 3 个月翻了一倍。
内容分发要更精准。AI 能根据不同平台的算法偏好调整内容,比如小红书喜欢 “干货 + emoji”,AI 就会自动加表情符号和分段;B 站要 “开头有钩子”,AI 就会在开头加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我们测试过,用 AI 适配平台后的内容,推荐量比直接搬运高 40%。但要注意,别让内容变成 “千篇一律”,每个平台还是要保留一点独特性。
矩阵内的内容联动更重要了。AI 能快速生成 “系列内容”,比如主号发 “职场沟通技巧”,小号可以发 “沟通时怎么穿搭更有气场”“沟通常用的 3 个英语句子”,形成内容闭环。用户从主号看到小号,停留时间能增加 2 倍。我们还会用 AI 做 “跨号互动”,比如主号提问,小号回答,引导用户关注多个账号。
变现模式也能靠 AI 拓展。之前矩阵号主要靠广告,现在用 AI 写带货文案,效率高多了。比如推广一款办公椅,AI 能根据不同账号的风格写文案:职场号强调 “久坐不累”,穿搭号强调 “和办公装搭配好看”,每个号的转化率都比之前统一文案高。而且 AI 能快速生成 “用户常见问题”,我们把这些整理成 FAQ,放在商品详情页,咨询量减少了 30%,下单率提高了 15%。
⚠️踩过的坑要记牢!AI 写作容易掉的陷阱
用 AI 写作久了,会发现很多坑。最常见的是内容同质化。之前我们图快,让 AI 写了 10 篇 “副业推荐”,结果发出去后,有用户留言 “怎么感觉内容都一样”。后来才发现,AI 会重复用相似的案例和表述,必须人工每隔几篇就换一次参考案例,或者调整关键词,避免重复。
信息错误是大麻烦。AI 有时候会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比如写 “2024 年创业补贴政策”,它会把 2022 年的政策改个年份就发出来。我们现在规定,所有涉及数据、政策、时间的内容,人工必须去政府官网、权威媒体核对,宁愿慢一点,也不能出错。之前有个同行因为 AI 写的 “行业数据” 错误,被粉丝投诉,账号权重掉了一大截。
过度依赖 AI 会让内容失去灵魂。有段时间我们编辑偷懒,AI 写的稿子只改几个字就发,结果账号的 “原创度评分” 越来越低,推荐量也降了。后来逼着编辑必须加入自己的观点,哪怕只是在结尾加一句 “我觉得这个方法更适合…”,效果立刻就回来了。记住,AI 是工具,不能替代人的思考。
还有平台规则要注意。有些平台对 AI 生成内容有限制,比如标注 “AI 生成” 才能发布,或者干脆不推荐纯 AI 内容。我们之前在某个平台没标注,结果几篇稿子被限流。现在都会让人工做 “二次创作”,确保内容有足够的人工修改痕迹,既符合平台规则,又能提高原创度。
AI 写作确实改变了内容创作的方式,但它不是来 “取代” 谁的,而是让我们能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 比如想选题、挖观点、和用户互动。对自媒体人来说,学会用 AI 提高效率,同时守住人工创作的核心价值,才能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
以后的自媒体矩阵,肯定是 “AI 负责量产,人工负责精品,两者配合打组合拳”。不用害怕变化,适应变化、用好工具,反而能抓住新机会。毕竟内容行业的核心从来没变过 —— 能不能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