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不少朋友吐槽,说用 AI 写的文章总是卡在审核这一关。明明内容看着还行,就是过不了平台那关。其实啊,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 AI 本身,而是你给的润色指令太笼统了。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给大家分享些压箱底的高级指令技巧。
📌 审核不通过的锅,到底该谁背?
很多人觉得,AI 生成的内容通不过审核,肯定是 AI 不行。真不是这样。我见过同样的 AI 工具,有人用着顺风顺水,有人却天天收到审核失败的通知。差别就在指令上。
你想想,要是只告诉 AI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它能给你写出啥来?可能是初中生水平的科普,也可能是专业运动员看的训练计划。这种模糊的指令,生成的内容大概率踩不到平台的审核点上。
还有个常见误区,就是把 AI 当成 “一键生成” 的机器。拿到初稿就直接用,不做任何调整。平台的审核机制一直在升级,尤其是对 AI 生成内容的识别越来越严。那些没经过人工优化的内容,很容易被判定为 “低质创作”。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根本没研究过目标平台的审核规则。小红书喜欢生活化的表达,知乎看重逻辑严谨性,公众号则更在意内容的深度。用一套指令写出来的内容,想在所有平台都通过审核,这本身就不现实。
🛠️ 精准指令的三大核心要素
想让 AI 生成的内容顺利通过审核,指令里必须包含这三个要素:受众画像、平台特性、内容调性。少一个,效果都会打折扣。
受众画像得具体到不能再具体。别说 “写给年轻人看”,改成 “写给 25 - 30 岁、一线城市、月收入 8k - 15k 的职场女性”,AI 生成的内容瞬间就有了针对性。之前帮一个美妆博主做过测试,加了精准受众描述后,审核通过率从 32% 涨到了 78%。
平台特性也得在指令里说清楚。比如给抖音写的内容,要强调 “开头 3 秒抓眼球,每 15 秒有个小高潮”;给豆瓣写的,则要突出 “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共鸣的细节”。不同平台的算法偏好不一样,指令里不说明白,AI 怎么可能猜对?
内容调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点。同样写美食,“活泼俏皮” 和 “专业严谨” 的风格,审核标准可能完全不同。指令里最好加上具体的风格参考,比如 “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风格,多用场景化描写”,这样 AI 才有明确的方向。
🔍 不同平台的差异化指令策略
微信公众号的审核越来越看重 “原创深度”。给 AI 的指令里一定要加上 “结合最新行业数据,提出 3 个独创性观点”,并且明确要求 “每个观点至少用 2 个实际案例支撑”。单纯的信息罗列,现在基本过不了审。
小红书的审核重点在 “真实性” 和 “实用性”。指令里可以要求 “用第一人称叙述,加入 3 个具体的使用场景”,还要特别注明 “避免专业术语,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复杂概念”。那些看起来像广告的内容,很容易被限流。
抖音的审核机制对 “低质重复” 特别敏感。给 AI 的指令必须包含 “结合最近 7 天的热点事件”,并且要求 “每段不超过 3 行,关键信息用短句突出”。数据显示,包含实时热点的内容,审核通过率比普通内容高 40%。
知乎的审核更看重 “逻辑严密性”。指令里要明确 “先提出核心问题,再分 3 个维度分析,每个维度都要有正反案例对比”。那些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的内容,很容易被判定为 “低质回答”。
💡 高级指令模板分享(实测有效)
通用基础模板:“针对 [具体受众],在 [平台名称] 上发布一篇关于 [主题] 的内容。要求:1. 开头用 [具体场景] 引入;2. 中间分 [数字] 个部分,每部分包含 [具体要素];3. 结尾用 [行动指令 / 思考问题] 收尾。整体风格要 [形容词],避免 [禁忌内容],参考 [优质案例] 的表达方式。”
深度分析类模板:“为 [目标读者] 写一篇关于 [行业话题] 的深度分析。需要:1. 引用至少 3 份最新行业报告的数据;2. 分析 [现象] 背后的 3 个根本原因;3. 预测未来 [时间] 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依据。语言风格要 [专业 / 通俗],结构上采用‘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的逻辑,重点部分用 [加粗 / 案例] 突出。”
故事类内容模板:“给 [平台用户] 讲一个关于 [主题] 的真实故事。要求:1. 包含 [时间 / 地点 / 人物] 三个要素;2. 有 [冲突 / 转折 / 高潮] 三个情节;3. 结尾提炼出 [感悟 / 启示]。叙述视角用 [第一 / 第三人称],语言风格要 [细腻 / 简洁],避免 [夸张 / 虚构] 的情节,多加入 [感官描写] 让故事更真实。”
📈 指令优化的进阶技巧
做指令的 A/B 测试很重要。同样的主题,用两个不同的指令让 AI 生成内容,对比哪篇的审核通过率更高。我自己做过测试,发现加入 “参考平台近期热门内容的结构” 这个条件后,通过率平均提升了 27%。
建立自己的指令库。把每次审核通过的指令整理分类,标注清楚适用的平台、主题和风格。下次遇到类似需求,直接在原有指令上修改,效率会高很多。我的指令库里现在已经有 80 多个模板,基本能覆盖大部分创作场景。
根据审核反馈调整指令。如果内容因为 “缺乏原创性” 被拒,下次指令里就加上 “用自己的话重新解释 3 个核心概念”;如果因为 “内容空洞” 被拒,就加入 “每个观点必须配 1 个亲身经历的案例”。针对性的调整比盲目换指令有效得多。
定期更新指令。平台的审核标准在变,AI 的能力也在升级。每隔 1 - 2 个月,就要根据最新的审核规则和 AI 功能,优化自己的指令模板。我去年的指令模板,现在有一半都不适用了,不更新肯定不行。
其实 AI 写作就像开车,同样的车,不同的人开能开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指令就是你的方向盘,方向对了,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这些技巧都是我这两年踩了无数坑总结出来的,亲测能提高审核通过率。
最后想说,AI 只是个工具,真正决定内容质量的还是使用者的思路。把指令打磨得越精准,AI 能发挥的价值就越大。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先从模仿这些模板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指令风格,审核通过率肯定会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