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 写小说的底层逻辑:不是让 AI 创作,是教 AI 配合你
很多人用 DeepSeek 写小说,总觉得 “AI 写得不像人话”,问题其实不在工具,在你给的指令够不够 “懂行”。DeepSeek 的大模型本质是 “猜你想表达什么”,你给的信息越具体,它猜得就越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写古风小说,说 “写一段女主遇见男主的场景”,AI 可能给个模糊的花园邂逅;但你说 “唐朝长安城,上元节灯会,女主是逃婚的相府小姐,藏在灯笼铺后巷,男主是微服的将军,腰间佩着半块虎符,两人撞在一起时灯笼碎了,女主发间银钗掉在男主靴边”—— 后者的画面感直接翻倍。
核心逻辑就三个字:做减法。不要让 AI 自己做选择,而是把选择题变成填空题。你定好时代、场景、人物关系、核心冲突,AI 负责填充细节。这就像导演给演员讲戏,你把框架搭好,它才知道怎么演。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指令要带 “创作视角”。比如写推理小说,你可以说 “以侦探的第一视角写发现尸体的瞬间,注意描写他职业性的观察习惯 —— 先看门窗是否反锁,再看死者手部有无防御伤痕,最后才注意到桌上半杯没喝完的毒酒”。这种带着职业特征的指令,能让 AI 输出的内容立刻有 “专业感”。
📚 3 大类型小说的黄金 prompt 模板:直接套用就能出活
🔍 悬疑推理类:用 “线索链” 替代 “剧情要求”
悬疑小说的关键是 “钩子密度”,DeepSeek 写这类内容时,你得在 prompt 里埋好 “必须出现的线索”。
模板参考:“暴雨夜的山村老宅,退休警察老王被敲门声惊醒,门外是浑身是泥的少女,手里攥着半张带血的地图。请写老王让她进门后的前 5 分钟,要包含 3 个关键信息:① 少女鞋跟上沾着只有后山坟地才有的黑土;② 老王发现她袖口藏着一枚派出所的旧徽章;③ 墙上的挂钟停在凌晨 3 点 17 分,和十年前他经手的悬案卷宗里的死亡时间一致。语言要冷硬,侧重老王的心理活动 —— 他以为早就忘了的案子,其实一直在等一个触发点。”
这样写的好处是,AI 不会跑偏到无关的环境描写,所有文字都在为 “十年前的案子” 这个核心悬念服务。我试过用这个模板写开篇,AI 输出的第一句就是 “老王盯着少女鞋底的泥块,烟灰缸里的烟蒂突然滚落到地板,像十年前那个死者滚下楼梯的姿势”—— 这种细节联动,比自己硬想高效多了。
🚀 科幻类:用 “技术细节” 锚定 “脑洞边界”
科幻小说最忌 “空想无逻辑”,DeepSeek 写这类内容时,你得给它 “技术锚点”。
模板参考:“2077 年,意识上传技术普及,但有个禁忌:不能上传记忆超过 3 次,否则会触发‘自我吞噬’。主角林夏是记忆修复师,今天接了个特殊客户 —— 他的第 4 次上传记忆碎成了 27 片,其中有 3 片是不属于他的:一片是火星殖民地的沙尘暴,一片是 1998 年的暴雨,还有一片是个女人的眼睛。请写林夏首次进入客户记忆碎片的场景,要体现 3 个技术设定:① 记忆碎片触摸时会产生电流刺痛;② 不属于本人的记忆会呈现负片色彩;③ 每次切换碎片会听到老式磁带的杂音。”
这里的 “技术设定” 就是给 AI 划边界,它可以在这个框架里加细节,但不会写出 “记忆碎片会唱歌” 这种离谱的内容。我用这个模板写过一个短篇,AI 甚至自动加了 “负片色彩的女人眼睛里,映出的是林夏自己的脸” 这种反转,比我最初设想的更有张力。
💑 言情类:用 “矛盾点” 替代 “撒糖要求”
好的言情不是 “甜”,是 “甜里带刺”。给 DeepSeek 的指令里,必须明确 “两人当下的核心矛盾”。
模板参考:“大学校庆,中文系教授苏晚在签售会遇到前男友陆则 —— 他现在是当红作家,新书里女主角的名字和苏晚的笔名一模一样。请写两人重逢的对话,要包含 3 层矛盾:① 陆则想提复合,但苏晚还在介意他当年为了出书放弃保研名额;② 苏晚签售的书,正好是批判陆则那类‘商业化写作’的;③ 陆则口袋里揣着当年苏晚送他的钢笔,笔尖还刻着两人的名字缩写,但苏晚以为那支笔早就丢了。对话要简洁,多用动作细节代替直白抒情。”
这种带着 “历史遗留问题” 的指令,能让 AI 写出的对话充满潜台词。我测试时,AI 写陆则的第一句话是 “你的批判文章里,那句‘用套路消耗读者信任’,是不是特指我?”—— 直接把矛盾摆上台面,比写 “好久不见” 有冲击力多了。
✨ 进阶技巧:让 AI 写出 “有灵魂” 的文字,就靠这 3 个隐藏指令
🔧 给 “文风校准器”:精准控制文字质感
很多人头疼 “AI 写的东西没风格”,其实只要在 prompt 里加一句 “文风参考” 就行。但注意,别只说 “像金庸”,要说具体特征。
比如写武侠:“文风参考金庸《笑傲江湖》,多用短句写动作(例:剑出如电,擦着对方咽喉飞过),用环境烘托情绪(例: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地上拖了两条血痕),人物对话带点江湖切口,但别太晦涩。”
写都市:“参考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句子要带点少年感的比喻(例:夏天的风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一股一股往教室里灌),心理活动多但不矫情,用零食、文具这些小物件暗示人物关系。”
我试过用这种方式让 AI 模仿汪曾祺的散文风写乡土小说,它甚至会主动加入 “灶台上的粥咕嘟冒泡,像在数着墙上的阳光斑点” 这种细节,比单纯说 “写得细腻点” 效果好 10 倍。
👥 给 “角色身份证”:避免人物人设崩塌
长篇小说最容易出现 “主角前后性格不一”,解决办法是给每个核心角色做 “人设卡”,写 prompt 时附在后面。
比如主角人设卡:“林小满,28 岁社区医生,表面温和,其实极度缺乏安全感 —— 因为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导致她有个习惯:紧张时会反复按笔帽。她对‘承诺’特别敏感,别人随口说的‘改天请你吃饭’,她会默默记在日历上。”
写某个场景时,把这段人设卡加在指令最后,AI 就会自动融入细节。我写过一个林小满和病人吵架的场景,AI 特意加了 “她攥着听诊器的手越收越紧,笔帽被按得‘咔哒’响,比她的声音更先暴露情绪”—— 这种符合人设的细节,比自己刻意设计自然多了。
📈 给 “情节进度条”:防止 AI 放飞自我
写长篇时,AI 很容易 “写嗨了” 偏离主线。你可以在 prompt 里加一句 “本章必须完成的 3 个任务”。
比如:“本章是小说第 15 章,必须完成:① 男主发现女主藏在床底的离婚协议书;② 通过男主回忆,交代两人三年前结婚的真实原因(家族联姻);③ 结尾要留个钩子:女主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内容是‘他知道了’。其他情节可以自由发挥,但这三点必须包含。”
这种 “任务式写作” 能保证剧情不跑偏。我用这个方法写过一个 3 万字的中篇,AI 每章都能精准踩中关键节点,最后串起来几乎不用大改。
🚫 避坑指南:这 5 种 prompt 千万别用,纯属浪费时间
1. 别写 “写一篇 XX 类型的小说”
太笼统了。AI 不知道你要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不知道主角是谁,最后只能给个平庸的模板文。把 “写一篇科幻小说” 改成 “写科幻小说的第一章,主角在火星基地发现培育舱里的植物长出了人类指甲”,效果立竿见影。
2. 别堆砌 “华丽辞藻” 要求
说 “用优美的语言写风景”,AI 可能给一堆空泛的比喻。不如说 “写秋日山林,要提到 3 种具体植物:枫叶落在青苔上的声音、野栗子炸开的裂纹、松针上的露水掉在溪里的涟漪”—— 具体的意象比抽象的 “优美” 更有用。
3. 别让 AI “自由发挥” 超过 30%
新手常犯的错是 “给个主题就让 AI 随便写”,结果产出的内容和自己的设想差太远。记住,你是主导者,AI 是执行者。每次指令里,至少 70% 的内容是你定死的,剩下 30% 给 AI 发挥细节。
4. 别忽略 “读者视角”
写 prompt 时多问自己:“这段内容想让读者感受到什么?” 比如写分手场景,不说 “写两人分手”,说 “写两人分手,要让读者觉得‘明明还爱着,却不得不分开’的无力感,重点写男主想递纸巾又缩回去的手”。
5. 别一次性写太长
DeepSeek 的上下文理解有长度限制,每次写 500-800 字就停下,根据输出结果调整下一段的指令。比如上一段 AI 写了 “女主摔碎了花瓶”,下一段就可以说 “接上段,女主摔碎花瓶后,注意描写她脚边的碎片反射出男主惊讶的脸,用这个细节表现她的慌乱”—— 循序渐进比一口气写几千字更可控。
📝 实战案例:用 3 段 prompt 写出一个完整短篇开头
第一段指令:定基调
“写民国时期上海的雨夜,女主沈清辞在百乐门后台换衣服,她是刚红的歌女,手里攥着一封匿名信,信里说‘今晚有人要你的命’。文风要冷艳,像张爱玲那样用物件写人心 —— 比如潮湿的旗袍贴在背上的感觉,镜子里口红晕开的样子。”
AI 输出片段:
“雨敲在百乐门的玻璃穹顶上,像无数根银针在绣一张湿冷的网。沈清辞对着镜子卸耳环,银钩在耳垂上留下红印,像被谁咬了一口。旗袍的丝绒贴在背上,潮得发黏,像后背长了层青苔。那封牛皮纸信被她攥得发皱,墨水晕开,‘命’字的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条毒蛇的信子。”
第二段指令:加冲突
“接上段,让男主顾晏辰出场,他是巡捕房的探长,今晚来查走私案,正好撞见沈清辞藏信。要写出两人之间的张力 —— 顾晏辰认识沈清辞的亡夫,沈清辞怀疑亡夫的死和他有关。重点写顾晏辰的眼神,他盯着沈清辞的手,像在看一件熟悉的证物。”
AI 输出片段:
“顾晏辰的皮鞋踩过水洼,声音比雨声更冷。沈清辞把信往旗袍夹层里塞的动作顿了顿,镜子里映出他的肩章,黄铜的,在昏黄的灯下泛着贼光。‘沈小姐藏什么呢?’他的声音裹着烟味,沈清辞转过身时,正撞见他盯着自己的手腕 —— 那里有块疤,是去年救亡夫时被玻璃划的。顾晏辰的目光在疤上停了半秒,移开时,指尖在枪套上敲了两下,像在算什么账。”
第三段指令:埋钩子
“接上段,让沈清辞故意把口红掉在地上,趁捡的时候踩住顾晏辰的鞋,试探他的反应。要暗示顾晏辰其实早就知道信的内容,他来百乐门根本不是为了走私案。结尾用雨声的变化衬托气氛。”
AI 输出片段:
“玫瑰红的口红从化妆台滚下来,在地板上转了三圈。沈清辞弯腰去捡,高跟鞋尖‘不经意’地碾过顾晏辰的牛津鞋。他没躲,反而往前凑了凑,膝盖几乎碰到她的发顶。‘沈小姐的鞋跟,比你唱的《夜来香》还尖。’他笑的时候,沈清辞听见自己心跳盖过了雨声。雨突然大了,打在窗户上噼啪响,像有人在外面拍巴掌。顾晏辰的手按在她的肩膀上,‘那封信上的字,是用走私的蓝黑墨水写的。’他说这话时,沈清辞的指甲掐进了掌心 —— 她亡夫生前,最爱的就是这种墨水。”
这三段下来,人物关系、核心悬念、文风都立住了。你看,不是 AI 写不好,是你没教它怎么配合你。
其实写小说这事儿,AI 就像个超高效的助理。你把骨架搭好,它帮你填肉;你把方向指清,它帮你细化。关键是别指望它凭空变出惊世之作,毕竟最核心的 “灵魂”—— 那些只有你才懂的爱恨、执念、小心思,永远得你自己喂给它。
试试用这些模板写一段,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离 “小说家” 的距离,只差几个会说话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