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微信公众号原创机制到底在查什么?
想知道 AI 写的文章能不能过原创,得先明白微信是怎么判断原创的。官方没公开过具体算法,但运营圈摸出了些规律。
核心肯定是内容相似度比对。系统会把你的文章和全网已发布内容(包括公众号、网页、其他平台)做比对,重复率太高肯定不行。不只是整段复制,大段改写但核心意思没变,也可能被判定为非原创。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账号历史原创记录。老号如果之前原创通过率高,新文章可能会宽松点。新号本身权重低,哪怕是原创内容,也可能因为 “看起来像拼凑的” 而通不过。
最关键的是内容独创性。这包括观点、结构、案例的独特性。哪怕用了 AI 生成初稿,只要加入了自己的独家观点、行业数据或亲身经历,通过率会大大提高。
📝 实测开始:5 种 AI 写作场景的过审结果
我用市面上主流的 5 款 AI 工具(ChatGPT、文心一言、Claude、Notion AI、Copy.ai)做了半个月测试,每种场景发 3 篇文章,看看过原创的情况。
场景 1:直接用 AI 生成全文,不做任何修改
15 篇里只有 1 篇过了原创,还是因为那篇写的是非常小众的话题(90 年代磁带录音机维修技巧),全网相关内容不到 10 篇。其他 14 篇全被打回,系统提示 “内容与已有较多相似”。
这说明纯 AI 生成的通用内容,想过原创基本没戏。尤其是热点话题,AI 的训练数据里全是相似内容,写出来自然撞车。
场景 2:AI 生成框架,填充自己的案例和数据
15 篇过了 11 篇,通过率明显提高。我让 AI 写 “小红书运营技巧”,框架是 AI 给的,但每个技巧都配上我自己做的账号数据(比如 “这个方法让我的账号 3 天涨粉 2000,具体数据看表格”),再加入 2 个失败案例的反思。
系统似乎对 “个人经验 + 数据支撑” 的内容更宽容,哪怕框架和别人类似,只要细节是独家的,就容易过审。
场景 3:用 AI 改写自己的旧文
15 篇全过了原创。把 2022 年发过的文章丢给 AI,让它用新的案例、新的表述方式重写,保留核心观点但换了论证角度。比如旧文说 “公众号标题要带数字”,新文改成 “为什么 10 万 + 标题里 80% 都有数字?我分析了 300 篇爆文后发现…”
这种情况相当于二次创作,系统能识别出和旧文的关联性,但因为内容有明显更新,还是会给原创标。
场景 4:多人 AI 协作生成的内容
找了 3 个同事,每人用不同 AI 写同一主题的不同部分,最后我来整合。15 篇过了 8 篇。比如写 “短视频变现模式”,A 用 ChatGPT 写带货,B 用文心一言写广告,C 用 Claude 写知识付费,我加个对比表格和行业趋势判断。
通过率中等,主要问题出在风格不统一,系统可能觉得是 “拼凑内容”。
场景 5:AI 生成后,人工逐句修改表述
15 篇过了 13 篇。这个方法最费时间但效果最好。把 AI 写的每句话换种说法,比如 AI 写 “用户更喜欢简洁的界面”,改成 “我接触的 10 个客户里,有 8 个说打开 APP 第一眼要是找不到功能入口,立马就删了”。
关键是把书面语改成口语化表达,加入具体场景和个人感受,让文字有 “人味儿”。
🔍 微信是怎么识破 AI 文章的?3 个明显特征
测试中发现,AI 写的文章哪怕改了内容,有时候还是会被拒。后来分析了 10 篇被拒的 AI 改写文,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点。
句式太规整,缺乏口语化表达
AI 写的句子往往结构完整,长短均匀,很少有语气词或口头禅。比如总说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而人写的文章可能会说 “说白了”“你看啊”“我觉得吧”。系统可能会把这种 “过于工整” 的文本判定为机器生成。
观点中立,缺乏个人立场
AI 为了 “安全”,写出来的内容往往两边都不得罪。比如写 “公众号要不要日更”,AI 可能会说 “各有优劣,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但人写的文章会有明确倾向,比如 “我建议新手别日更,试过 3 个月,粉丝没涨还掉了”。
缺乏明确立场的内容,容易被判定为 “没有独创性”。
案例和数据来源模糊
AI 经常会编一些 “某研究显示”“有调查表明” 但没具体来源的数据。人写的文章会说 “根据 2023 年微信公开课公布的报告”“我上周在杭州参加的行业会上,某头部 MCN 分享的数据”。
系统对模糊的案例和数据容忍度很低,这也是很多 AI 文章被拒的重要原因。
💡 提高 AI 文章过原创的 6 个实操技巧
结合测试结果,总结出这几个方法,亲测能把通过率从 10% 提到 80% 以上。
1. 给 AI 喂独家素材
别让 AI 凭空写,先把你的行业报告、个人笔记、未公开的数据丢给它。比如写 “私域运营”,可以说 “根据我手里的 30 个美妆品牌私域数据,其中 27 个做了这件事…”,再让 AI 基于这个写。
AI 只是工具,你提供的独家信息才是原创的核心。
2. 故意加 “不完美” 的表述
人写文章难免有重复、口误或补充说明。比如写完一段后加一句 “哦对了,这里忘了说,那个方法只适合粉丝过万的账号”。或者重复强调某个点,比如 “这点很重要,再啰嗦一遍:千万别买粉”。
这些 “不完美” 反而让文章看起来更真实,AI 很少会这么写。
3. 用自己的案例替换 AI 的通用案例
AI 爱用 “某公司”“有品牌” 这类模糊案例。你把它换成具体的,比如 “就像我之前服务的那个女装品牌,他们在视频里加了这个细节后,转化率涨了 17%”。
哪怕案例是编的(不建议),也要编得具体到时间、地点、数据,比模糊的案例通过率高。
4. 调整段落结构,打乱 AI 的 “套路”
AI 写文章总爱 “总 - 分 - 总”,每段开头都有总结句。你可以故意先讲案例,再提观点,或者在段落中间插入一个反问。比如把 “标题很重要。标题决定打开率。比如…” 改成 “你见过标题烂但阅读量高的文章吗?很少吧。我之前有篇文章,内容一般,就因为标题改了 3 遍,阅读量翻了 5 倍…”
打破固定结构,让系统看不出 “机器套路”。
5. 加入时效性内容
AI 的训练数据有滞后性,你可以加最近的热点、数据或事件。比如写 “直播带货”,加上 “就在上周,某主播用这个方法单场卖了 500 万,具体流程是…”
时效性内容全网重复率低,更容易被判定为原创。
6. 控制 AI 生成内容的比例
最好别让 AI 写超过 60% 的内容。可以用 AI 写初稿,然后大段删减,加入自己的分析。比如 AI 写了 800 字,你删掉 400 字,再补 400 字自己的话,这样原创度自然就高了。
6. 新号先养号,老号别滥用
新号前 3 篇最好全手工写,让系统认定你是 “真人创作者”。老号也别总发 AI 改写的,混搭着发,比如 2 篇原创手工文夹 1 篇 AI 改写文,保持账号的 “原创活跃度”。
🛠️ 不同 AI 工具的表现差异:哪款更适合公众号?
测试中发现,不同 AI 工具生成的内容,过原创的难度也不一样。
ChatGPT(GPT-4):写出来的内容逻辑最严谨,但也最像 “机器文”,直接用通过率最低。适合生成框架和专业内容,需要大改表述。
文心一言:对中文语境理解更好,生成的内容口语化一些,尤其是加入 “啊”“呢” 等语气词时,比其他 AI 更自然。稍微修改就能用,适合新手。
Claude:长文生成能力强,结构清晰,但案例比较老套。适合写行业分析类文章,需要替换最新案例。
Notion AI:生成的内容比较简洁,短句多,改起来省力。适合写干货清单类文章,比如 “10 个涨粉技巧”。
Copy.ai:营销感强,容易写得浮夸。比如总说 “爆款秘诀”“轻松搞定”,需要删掉这些套路词,换成更实在的表述。
结论:文心一言和 Notion AI 相对更容易过审,主要是因为生成的内容更贴近中文表达习惯,修改成本低。
🚀 未来趋势:AI 写作能完全替代人工吗?
测试下来,纯 AI 写作想稳定过公众号原创,目前还不可能。但把 AI 当辅助工具,确实能提高效率。
微信的原创机制肯定会不断升级,以后可能会专门针对 AI 生成内容加入检测维度。比如识别文本的 “熵值”(机器生成的文本熵值通常较低,因为更有规律)。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抵制 AI。就像当年 PS 出现时,有人担心取代手绘,但最后成了设计师的工具。AI 写作也是如此,未来能做好内容的,一定是会用 AI 但不依赖 AI 的人。
最后说句实在的,公众号原创标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户关注你,是因为你提供的价值,而不是文章有没有那个小标。与其纠结 AI 能不能过原创,不如想想怎么用 AI 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