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生成文章的原创性界定:不是非黑即白
AI 写出来的东西到底算不算原创,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有人觉得只要不是人写的,就谈不上原创;也有人说只要内容是新的,管它谁写的都算。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多了。
看 AI 生成内容的 “创作” 过程就知道。如果只是把网上的文章拿来改改词、换换句式,生成的东西和原文重合度很高,这种情况说它是伪原创没毛病。毕竟核心观点、结构甚至很多句子都是抄来的,只不过换了件 “外衣”。这种内容,别说原创了,能不能过平台的查重都难说。
但要是 AI 基于大量分散的信息,自己提炼出全新的观点,用独特的逻辑串联起来,写出一篇之前没人说过的内容呢?这种情况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让 AI 分析 100 篇关于 “短视频运营技巧” 的文章,然后生成一份全新的《2025 年短视频流量密码》,里面有从没出现过的组合策略,你能说它不是原创吗?
还有一种情况更特殊。有些 AI 工具支持用户输入非常具体的指令,比如 “结合 XX 行业数据,用故事化手法写一篇关于消费升级的分析”,用户全程参与内容方向、结构设计,甚至逐段修改。这种情况下,AI 更像个高级打字机,最终内容的原创性,其实主要归功于用户的创意和指导。
🔍 主流平台收录规则:各有各的 “小九九”
百度对 AI 生成内容的态度很明确,在《百度搜索优质内容指南》里直接说,单纯的 AI 生成内容很难被认定为优质内容,收录概率会大打折扣。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如果内容确实有独特价值,比如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或者提供了新的信息,还是有机会被收录的。
Google 的政策相对灵活一些。它更看重内容是否对用户有帮助,而不是纠结是谁写的。只要 AI 生成的内容能满足搜索者的需求,没有抄袭、误导性信息,一样能获得不错的排名。不过最近 Google 也在调整算法,对那些明显是 AI 批量生成的 “垃圾内容” 打击得越来越严。
自媒体平台的规则就更细致了。微信公众号目前没有明确禁止 AI 生成内容,但如果被检测到内容质量低、同质化严重,会影响推荐量。小红书则对 AI 生成的图片和文字都有限制,尤其是美妆、教育这些领域,一旦发现纯 AI 创作且缺乏实用信息,很可能直接限流。
短视频平台的文字内容(比如视频文案、简介)也有类似的规矩。抖音和快手都在后台加入了 AI 内容识别机制,那些用 AI 套模板写出来的 “爆款文案”,现在越来越难获得流量扶持了。反而是那些结合真人体验、有独特视角的 AI 辅助创作内容,更容易被推荐。
📜 版权归属:法律和实践中的 “灰色地带”
从现行法律来看,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是个老大难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是 “自然人智力成果”,AI 不是自然人,所以单纯由 AI 生成的内容很难获得著作权保护。这意味着,你用 AI 写了篇文章,别人拿去用,法律上可能没法追究责任。
但如果是用户深度参与创作的情况,版权就可能归用户所有。比如你提供了核心创意,设定了详细的框架,甚至修改了 AI 生成的大部分内容,这种情况下,你付出了智力劳动,内容的版权大概率是你的。
AI 工具的服务协议也会影响版权。很多 AI 写作平台在条款里写着,用户生成的内容版权归用户,但平台有权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也有一些平台要求,用它们的 AI 生成的内容,平台拥有部分版权,这就需要用户在使用前看清楚了。
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忽略: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里包含了受版权保护的素材,比如引用了某本书的原文,或者使用了有版权的图片描述,就算 AI 自己加的,用户也要承担侵权责任。所以用 AI 写东西,别以为万事大吉,事后查重一样重要。
💡 如何让 AI 生成内容更可能被认定为原创?
想让 AI 写的东西更接近 “原创”,获得平台认可,得掌握一些技巧。最关键的是加入 “人的元素”,不能直接用 AI 生成的初稿就发出去。可以自己再修改几遍,加入个人经验、案例,让内容带上独特的个人印记。
给 AI 的指令要足够具体。别只说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可以说 “结合 30 岁女性的职场特点,写一篇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的居家健身计划,要包含饮食建议和避免受伤的技巧”。指令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就越独特,和别人重复的概率就越低。
多平台交叉验证也很有必要。写完之后,先用百度、Google 搜搜里面的关键句子,看看有没有高度相似的内容。再用原创检测工具查一下,比如 “原创度检测工具”“CopyScape” 这些,确保重复率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低于 15%)。
结合热点和时效性内容也是个好办法。AI 生成的内容如果包含最新的数据、事件,比如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分析”,因为时效性强,重复的可能性低,平台也更愿意收录。
🚫 哪些 AI 生成内容肯定算伪原创?
有几种情况,AI 生成的内容基本会被认定为伪原创,大家要避开。最明显的是直接 “洗稿”,比如把一篇爆文输入 AI,让它换个说法重写,这种内容和原文核心思想一致,只是表述不同,肯定算伪原创。
批量生成的模板化内容也不行。比如用 AI 生成 100 篇 “XX 产品好评”,内容都是 “质量好、价格低、推荐购买” 这种套话,只是换了产品名,这种内容毫无新意,平台一眼就能看出来。
还有就是缺乏实质内容的 “拼凑文”。AI 把网上搜来的几段话拼在一起,没有逻辑,没有自己的观点,读起来前言不搭后语,这种内容不仅是伪原创,甚至可能被判定为垃圾内容。
另外,专业领域的内容如果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用 AI 瞎写一通,也容易被归为伪原创。比如写法律、医疗方面的文章,AI 可能会生成错误信息,就算表述再新,因为内容不可靠,也不会被认可。
🌟 未来趋势:AI 内容的原创标准可能会变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关于原创的定义可能会慢慢调整。现在已经有专家建议,应该为 AI 生成内容制定专门的原创标准,不只是看 “谁创作的”,更要看 “有没有创新价值”。
一些平台也在探索新的规则。比如知乎最近测试了 “AI 创作标签”,要求用户注明内容是否由 AI 生成,只要内容有价值,就算标注了也不影响推荐。这种做法既保证了透明,又给了 AI 内容合理的生存空间。
法律层面也可能会有新变化。有消息说,部分国家正在考虑修改著作权法,把 AI 生成内容纳入保护范围,可能会规定 “谁投入了创造性劳动,版权就归谁”。如果这样,以后用 AI 写东西,版权归属会更清晰。
对普通用户来说,不管规则怎么变,专注于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才是王道。AI 只是工具,能不能写出被认可的内容,最终还是看用户怎么用这个工具。把 AI 当成辅助,而不是替代品,才能在内容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