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技巧进阶:如何训练AI写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公众号文章

2025-04-10| 3695 阅读
现在用 AI 写公众号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都遇到同一个问题 —— 写出来的东西像白开水,没有自己的味道。读者一眼就能看出 “这是 AI 写的”,更别说形成个人风格了。其实不是 AI 做不到,是你没掌握训练方法。今天就拆解一套可落地的技巧,教你把 AI 变成 “你的专属写手”。

📝 第一步:先给 “个人风格” 画张 “解剖图”

AI 就像刚入学的学生,你想让它模仿你,得先告诉它 “你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跳过这一步,直接让 AI “写得像我”,这等于让它猜谜。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的风格拆成具体要素。
怎么拆?翻出你过去 3 个月数据最好的 5 篇文章,逐篇分析三个维度。语言习惯上,看自己是爱用短句还是长句?有没有高频口头禅?比如有人总说 “说实话”“你发现没”,这些就是风格标记。我见过一个科技号主,每篇必用 “给小白举个例子”,AI 学走这个后,读者都说 “有内味儿了”。
结构逻辑也很关键。有人习惯 “问题 + 案例 + 结论”,有人喜欢 “故事开头 + 干货拆解 + 金句收尾”。把每篇文章的段落顺序列出来,找到重复出现的结构。比如情感号主可能总在第 3 段插入个人经历,这就是要告诉 AI 的 “固定动作”。
还有选题角度。同样写职场,有人盯着 “人际关系”,有人聚焦 “效率工具”。把你的选题偏好整理成关键词,比如 “职场新人避坑”“自由职业生存”,AI 收到这些信号,才不会写偏方向。
拆完后整理成 “风格说明书”,不用太复杂,几百字就行。核心是让 AI 看到 “具体特征”,而不是模糊的 “我要亲切自然”。

🎯 第二步:提示词要 “喂细节”,别当 “甩手掌柜”

很多人写提示词就一句话:“模仿我的风格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这就像让厨师 “按我的口味做菜”,却不说是甜是咸。AI 需要的是 “带场景的指令”。
怎么写有效提示词?记住 “3+1” 公式:主题 + 风格要素 + 参考案例 + 输出要求。比如写一篇 “夏日防晒” 的护肤文,提示词可以这么来:“写一篇关于‘通勤族夏日防晒’的公众号文章。语言用短句,每段不超过 3 行;开头用‘我上周在地铁看到…’这样的场景引入;中间加 1 个我自己的经历(比如‘上次在户外晒了 1 小时,脖子直接红了’);结尾用‘记住这 3 点,夏天也能白到发光’总结。参考我之前那篇《冬天保湿避坑指南》的节奏。”
这里的关键是 “植入个人标记”。如果你常引用某类数据,就告诉 AI “必须用 XX 平台最新数据”;如果爱用比喻,就指定 “把防晒霜比作‘皮肤小雨衣’”。细节给得越具体,AI 的模仿就越精准。
还要注意 “动态调整”。第一次输出后,逐句对比你的风格。如果 AI 写得太书面,就加一句 “把‘紫外线照射’换成‘太阳晒多了’”;如果结构不对,就说 “第 2 段要加一个身边人的例子,像我之前写的那样”。提示词不是一次性的,要像调收音机一样,慢慢找到最准的频率。

📚 第三步:给 AI “喂料”,用你的文章当 “教材”

光靠描述不够,AI 需要 “实物参考”。就像学画画要临摹,你得给它足够的 “原作” 让它学习。这一步很多人做得太粗糙,直接扔过去 10 篇文章就完事,其实大有讲究。
选 “教材” 有两个标准:一是数据好的,读者认可的风格才值得复制;二是风格鲜明的,那些你自己都觉得 “不像我写的” 文章别加进去。数量不用多,5-8 篇足够,但每篇都要标注重点。
怎么标注?在文章里用括号标出 “风格特征”。比如在你常用的口头禅旁边标 “高频口语,每篇至少出现 2 次”;在你爱用的结构段落前标 “开头固定模式:场景 + 问题”。我有个朋友做职场号,他在自己写的案例旁都标 “案例要带具体职业和城市,比如‘上海新媒体运营小林’”,AI 学完后,写出来的案例和他自己写的几乎没差别。
投喂的时候,别一股脑全发。先给 2 篇,让 AI 写一篇试试。如果某类特征没学到,再单独补充相关文章。比如发现 AI 没学会你的结尾金句,就专门挑 3 篇结尾写得好的给它,同时说 “重点学习这些文章的最后两段,注意用‘你要知道’‘说到底’开头”。

🔍 第四步:实时 “校准”,把 AI 的 “野路子” 拉回来

就算前面做得再好,AI 偶尔还是会写 “跑偏”。这时候不能返工重写,要学会 “实时校准”—— 在写作过程中纠正它,而不是写完再改。
可以用 “分段写作法”。先让 AI 写开头,满意了再让它写第二段。每段写完后,用具体指令调整。比如开头写得太生硬,就说 “刚才这段太像说明书了,加个‘我昨天还跟朋友聊到这个’缓冲一下”;案例不够生动,就说 “把‘同事效率低’换成‘同事小王昨天做报表,花了 3 小时还错了 5 处’”。
还要建立 “风格错题本”。把 AI 常写错的地方记下来,比如 “总把‘挺好’写成‘非常好’”“案例里爱用模糊职业”,下次写提示词时专门加一句 “别用‘非常好’,换成‘挺好’;案例要写具体职业”。相当于给 AI 划重点,避免重复犯错。
另外,别害怕 “人工修改”。AI 写出 80% 像你的内容就够了,剩下 20% 自己动手调整。比如把 AI 用的书面词换成你的口头禅,在段落里插入你常提的小事。读者对细节很敏感,这些 “人工痕迹” 反而会让文章更像 “你写的”。

🔄 第五步:用 “反馈循环” 让 AI 越写越像你

训练 AI 不是一次性工作,要形成 “输出 - 对比 - 调整 - 再输出” 的循环。坚持 2-3 周,你会明显发现 AI 的进步。
每次发完文章,记录两个数据:读者有没有在评论区说 “不像你写的”;文章打开率、在看数和你之前的平均数据比怎么样。如果读者没察觉,数据也正常,说明当前风格训练有效,可以保持。
如果有读者说 “感觉变味了”,就回头找原因。是 AI 用了新的句式?还是案例风格不对?找到问题后,下次写提示词时针对性调整。比如读者说 “太官方了”,就加一句 “多聊自己的感受,比如‘我觉得’‘我试过’”。
还要定期 “复习”。每周挑一篇你写得最满意的旧文,让 AI 模仿着写一篇新主题的。相当于让学生定期做模拟题,巩固学到的风格。我认识的一个母婴号主,每周都这么做,现在 AI 写的文章,连她老公都分不出来。
最后想说,AI 只是工具,个人风格的核心还是你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习惯。训练 AI 的过程,其实也是梳理自己写作逻辑的过程。当 AI 能精准模仿你的时候,你反而有更多时间去想 “写什么”,而不是 “怎么写”。这才是 AI 写作的真正价值 —— 让你把精力放在创作的核心上。
【该文章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创作资讯2025-05-25

反AI文本生成工具推荐,AI率降重与朱雀检测误判解决方案

🚨 现在的 AI 文本检测有多 "离谱"? 最近半年接过不少朋友的求助。有个做自媒体的姑娘,原创的情感散文被平台判定为 70% AI 生成,申诉三次都被驳回;还有个研究生,毕业论文里关于乡村振兴的实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6-05

公众号7天涨粉1000的核心是什么?教你掌握底层逻辑

📌精准定位:找到你的 “专属流量池”​做公众号涨粉,第一步不是急着写内容发文章。得先想清楚,你要吸引什么样的人。就像开奶茶店,得知道附近是学生多还是上班族多,才能决定卖什么口味。​分析目标人群不能凭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5-16

达到公众号10w+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数据复盘能力是关键

📈 10w + 不是偶然,是 “可拆解” 的能力体系很多人觉得 10w + 是撞大运,今天写篇热点爆了,下次写同样的却凉了。其实不是的,我见过的稳定出 10w + 的号主,都有个共同点:把每次发布当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3-19

公众号后台的“阅读来源分析”,隐藏着提升推荐量的秘密

📊 先搞懂 "阅读来源分析" 里的那些数据到底在说啥 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数据中心",找到 "图文分析" 里的 "阅读来源",你会看到一串百分比数字,分别对应 "公众号会话"、"朋友圈"、"好友转发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2-14

用AI仿写爆款短视频脚本 | 提升内容创作效率的新方法

最近发现很多同行都在偷偷用 AI 仿写爆款短视频脚本,效率提升不止一点点。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挺抵触的,总觉得这样会让内容失去灵魂。但试过几次后不得不承认,找对方法的话,AI 确实能帮我们解决不少创作上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5-19

本科论文查重系统大比拼,哪个性价比最高,结果最准?

📝 本科论文查重系统大比拼,哪个性价比最高,结果最准? 毕业季一到,论文查重就成了同学们的头等大事。市面上那么多查重系统,到底选哪个才靠谱?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看看哪些系统性价比高,结果还准。 �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3-21

AI写作哪家强?创作罐头AI创作功能评测,轻松生成高质量原创文章

AI 写作哪家强?创作罐头 AI 创作功能评测,轻松生成高质量原创文章 🌟 创作罐头 AI:自媒体人的全能助手 在数字化时代,自媒体创作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高效产出高质量内容成为创作者的一大难题。创

第五AI
创作资讯2025-06-25

移动端多模态内容生成选哪个?序列猴子开放平台大模型 API 支持文字图片 3D 语音生成

移动端做内容产品的朋友,最近是不是都在头疼一个事 —— 多模态内容生成到底怎么选?你想啊,用户现在刷个 APP,既要看文字、又要看图片,偶尔还得有语音解说,甚至 3D 模型互动,单一模态早就满足不了需

第五AI